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1 题号:967454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诗自诞生之日起,就如朱自清所言,一直行进在“学习新语言,寻找新世界”的途中。这使它一方面背靠2000多年古典诗歌的伟大传统,一方面又始终呈现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少年气象。回顾当代新诗走过的70年历程,在实践与反思中的成长,它当之无愧是最贴近中国人心灵,也是最能体现时代气质和民族精神追求的文学形式之一。

新中国宣布成立之际,诗人都为站起来的中国和成为国家的主人感到自豪,并且以新中国主人的身份投入创作,把写诗当作参与新的生活与斗争的方式。这些动人的篇章,是一批热情拥抱新生活、建设新生活、赞美新生活的时代颂歌。郭小川总题为“致青年公民”的组诗,以鼓点一样的诗句呼吁“投入火热的斗争”,邵燕祥诗集《到远方去》体现了一代青年奔向“远方”、实现远大人生价值的梦想。以公刘诗集《边地短歌》、闻捷组诗《天山牧歌》为代表,一大批充满新生活情趣的诗篇,既见证了新生活的光明美好,也见证了新中国诗人的澄怀味象。他们用诗意的创作,象征了年轻共和国的蓬勃朝气。

改革开放以来,诗歌既受惠于也见证了蓬勃发展的时代,以对时代激情与梦想的表现,成为时代心史的忠实记录者。《相信未来》《致橡树》等无数名篇名句伴随着当时的诗歌朗诵会,成为一代人的动人记忆。这些被读者广泛传诵的诗作,成为改革开放时代的文化见证,也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见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歌作为民族历史文化记忆和情感的信物,在凝聚民族文化共识和精神情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诗歌中国”具有强大向心力,它的形成,本身也体现了当代中国诗歌创作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当代诗歌还在成长,它的特点不是说像古典诗歌那样,已经造就许多经典作品和伟大诗人,而在于显示了实践和反思中成长的活力,它正走在通向经典、成就辉煌的途中。进入新世纪以来,诗歌在科技和媒介变革的时代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得到更加广泛的热爱和关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诗人从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个人化写作中调整过来,在介入时代现实和运用新的写作与传播媒介方面,做出许多有益尝试。汶川地震的国难时刻有诗歌发出的万众一心之声,国计民生的社会话题有诗歌投去的关切目光,对地方经验和风情风俗的开掘让诗歌更具中国风采,对伟大复兴时代的瞩目与书写让诗歌更添时代分量。而在写作风格和技艺方面,今天的诗歌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丰富。

新诗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新不新而是好不好的问题;不是能否用“新语言”(即现代汉语)写诗,而是能否通过诗歌让现代汉语发出钻石般光芒的问题;不是能否涌现优秀诗人,而是群山之上能否有高峰崛起、能否有大诗人大作品出现的问题。当代诗坛不乏优秀诗人和诗篇,但足以体现一个时代精神品质和语言美学的杰出诗人和伟大诗篇依然缺乏。当代诗人需要深入理解我们口中和手中的语言,从它的根本特性出发,让诗歌和语言互动相生,自觉探索现代汉语的美感和现代诗歌的形式秩序,以鲜明的汉语性体现对伟大中国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新诗”在新时代重新出发,我们有理由期待出现当代诗人以大时代的眼光、胸襟和艺术想象力,以更多贴近时代心灵、发掘汉语之美的优秀诗作,回答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召唤。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12.26,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中国成立之际的优秀诗篇,既见证了新生活的光明美好,也见证了新中国诗人的澄怀味象。
B.由于中国诗歌创作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诗歌中国”具有强大向心力,凝聚了民族文化共识和精神情感。
C.改革开放以来,诗歌成为时代心史的忠实记录者得益于它能见证蓬勃发展的时代,也能表现时代激情与梦想。
D.新诗发展到今天,当代诗坛不乏优秀的诗人和诗篇,众多诗人通过诗歌让现代汉语发出了钻石般的光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诗作,成为改革开放时代的文化见证,也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见证,《相信未来》《致橡树》就是明证。
B.文章用诗人在介入时代现实和运用新的写作与传播媒介方面的有益尝试,有力佐证了当代诗歌显示出在实践和反思中成长的活力。
C.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运用事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D.文章通过对当代新诗70年的回望,梳理总结了新诗在实践与反思中的成长之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充满活力、朝气蓬勃,这源于2000多年古典诗歌的伟大传统。
B.新诗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行进在“学习新语言,寻找新世界”的途中,今天的诗歌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丰富。
C.当代诗人对伟大中国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可以从语言的根本特性出发,让诗歌和语言互动相生。
D.当代诗人要回答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召唤就必须以大时代的眼光、胸襟和艺术想象力,贴近时代心灵、发掘汉语之美。
19-20高二上·山东青岛·期末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笔墨精神与中国文化

程大利

笔墨不仅是技法,而且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国传统的精神。看清代的艺术品会觉得越来越小气,你们看清东陵的雕刻与明代相比就差远了。中国艺术的传统绝对不止是元明清以来的传统,在这之前的汉、魏、六朝,以及这之前的先秦,先秦之前的青铜时代、石器时代,艺术都非常的纯朴沉厚。那时候,人是把艺术与生存放在了一起,艺术上功利色彩不多,仅仅是为了美的需要。人类最初的审美追求就是“天地恢宏,宇宙无限”,体现了这么一种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博大深厚是传统艺术最本质的精神特征。由于博大深厚才产生出了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国艺术的基本观念。由于这种天人合一观把天地万物作为有生命的景致,到宋人提出“格物穷理”,由“格物穷理”到“物我两忘”,把人完全带入到了大自然中。

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是两个背景支撑下的艺术现象,两种哲学背景,两种美学背景。欧洲的绘画非常好,它是一个高峰,中国绘画也是一个高峰,但是这两个高峰只能远远地看着,要想融合起来非常困难。如果要融合,双方都要从山上走下来,走到山谷才能见面,山谷又是浅层次的东西。这个谷底现象是东西方文化交流面临的普遍现象。中国的方块字对于外国人来说太难了。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世界,就是一首诗。中国的汉字和艺术结下了最早的关系,中国汉字的象形是中国艺术最早的发端。西方则没有方块字的概念,它是由拼音组成的,因而也就没有字可以象形的概念。汉字本身有很多微妙的意义,这种微妙的意义构成了汉字最本质的东西。汉字组成了诗,但是中国的诗是很难翻译成英文的,比如“关关雎鸠”怎么翻?《诗经》翻成散文大打折扣。这也是艺术的不可解读性的一个方面,所以阐释学是二十一世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十世纪在认识论上有一个大误区,就是以经济状况推断文化状况,以经济价值观判断文化价值观。因此欧美文化中心论就成为外国人看待文化的参照系。老外常常用唐人街的标准来推断中国文化,以为中国到处都是敬财神,拜关公的烟火,到处都是崇金尚银的饰物,到处都是行画,对中国的认识非常肤浅。现在我们有些人价值判断体系西方化了,把欧洲的文化判断标准搬到中国来。这肯定是不行的,于中西文化交流毫无益处。中国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独立于欧美文化体系之外的又一个体系。中国的文化观、哲学观引导中国艺术的发展,形成中国艺术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一整套创作的规律,中国画形成了从哲学到技法的一整套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本身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其发展的动力就是传统文化的精神。我们不能推翻和再造,但是我们可以推动它、发展它,用我们新的知识不断地将其补充和完善。我今天没有讲技法,但是希望大家能从认识论的高度来看待技法,认识多了自然会解决技法的问题,认识论决定方法论。眼高手才能高,眼高手低是讲不通的,眼低了手不可能高。

——录自《在北大听讲座》(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之前的艺术纯朴沉厚,与生存结合在一起,它仅仅是为了美的需要,没有功利色彩,体现为“天地恢宏,宇宙无限”的艺术追求。
B.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是两种艺术现象,是两种哲学背景和美学背景支撑的高峰,它们互相独立,只能远远地看着,难以融合起来。
C.中国艺术最早发端于中国的象形文字,汉字本身有很多微妙的意义,一个汉字往往就能成为一首诗歌,这是汉字最本质之所在。
D.中国文化独立于欧美文化体系,中国画形成了从哲学到技法的一整套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只能不断补充和完善,不能推翻和再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叙述清东陵的雕刻不如明代的事实,意在说明清代的艺术品越来越小气,中国艺术的传统绝对不止是元明清以来的传统。
B.第二段运用比喻论证,通过“高峰”“山谷”“谷底”等一连串比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只能作浅层次交流的道理。
C.第二段段末举“《诗经》翻成散文大打折扣”的例子,旨在说明汉字有微妙的意义和艺术的不可解读性,进而说明阐释学的重要。
D.第三段先批评价值判断体系西方化的错误,再阐释对待中国文化应有的态度,最后交代本次演讲只讲认识论而未讲方法论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天人合一宇宙观为基本观念的中国艺术,视天地万物为有生命的景致,“天地恢宏,宇宙无限”,但功利色彩会破坏这种精神特征。
B.东西方文化只能在浅层次上交流,因为中国的方块字对于外国人来说太难了,西方没有方块字的概念,也就没有字可以象形的概念。
C.在经济建设领域,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某些手段,但是不能用经济状况来推断文化状况,也不能以经济价值观来判断文化价值观。
D.认识论决定方法论,中国的文化观、哲学观引导中国艺术的发展,从认识论的高度来看待技法,认识多了自然会解决技法的问题。
2020-07-04更新 | 2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筷子漫谈

①概览大千世界,综观天下苍生,其进餐工具大体可分为三类。欧美人惯用刀、叉、匙,一餐而三器并用,考究而烦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古朴而粗犷;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则使用筷子,简易而便捷。对自己祖先所发明并沿用至今的筷子,国人情有独钟。

②中华大地是筷子的故乡,先人用筷子进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外观上看,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十分简陋,但经国人巧手掌控,则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锋之所指,美味尽收;取舍自如,纵横桌上。堪称使用方便,价廉物美。

③可以想象,远古时期洪荒满目,文明未启。人们采摘渔猎,以生食过活。我们的祖先肯定也经历过用手抓、捧而食的阶段。但懂得用火后,开始享用熟食,吃热烫的食物时,再直接用手取之,则不美也。于是自然就会想到用木棍儿夹之,以为佐助。天长日久,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儿取食的本领,这就是人们使用筷子的由来。

④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正因如此,细棍儿、修竹等,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已呼之欲出。从当今筷子的形体考察,仍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诚“大朴胜华”之典型也。

⑤筷子古名曰“箸”。《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之语。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时期。

⑥箸之易名为筷,亦有成说。明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有云: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以“幡布”为“抹布”。船家希望行船时安顺平稳,到码头捷足先登,亦在情理之中。“快”又大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个“竹”字头,“筷”字乃成;而近代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有向双音节名词发展的趋势,方法便是在字后加“子”,于是“筷子”乃应运而生。

⑦筷子的种类甚多,制材五花八门。春秋时期便已有牙箸、玉箸,秦汉时期有铜箸、铁箸,盛唐时有漆箸、金箸、银箸、象牙箸等,发展至今,筷子的种类造型更是层出不穷,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可以说,筷子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审美享受。

⑧我国是礼仪之邦,行为举止讲求合情入理,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使用也很有讲究。用筷子的正确方法是一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上端,另外三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且筷子的两端要对齐。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要做到彬彬有礼,雍容大方,使用筷子就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筷子特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外观粗朴简陋,但国人对其情有独钟。
B.筷子的种类造型众多,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
C.筷子经国人巧手掌控,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堪称使用方便。
D.筷子的取材为木材和竹子,价廉物美。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筷子古名为“箸”,其历史可追溯到商纣时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B.“筷子”一词的由来有成说。据明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的记载可知,吴中民间船家讳言“住”字,故更名为“筷子”。
C.筷子因其制材、造型、色彩、图案等种类众多、五彩纷呈,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还带来审美享受。
D.筷子虽然只是吃饭的工具,但日常生活中正确地使用筷子也是举止文明的表现。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简洁明了,点明了论述对象及论述内容。
B.文章第一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引出论述对象——筷子。
C.文章引用《韩非子·喻老》《菽园杂记》中的记载,有力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论述思路清晰,先后讲述了筷子的由来、制作材料、名称、种类、用法等。
2020-09-11更新 | 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深远。一方面,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另一方面,从中国文明诞生伊始到唐宋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化中心和重心。可以从文明的诞生、文化基因的养成、“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三个方面来看待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历史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研究文明起源的一个主流范式是:把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结合起来,用聚落形态的演进来标识社会复杂化进程。中国文明起源路径可以概括为“聚落形态演进的三个阶段”,即由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发展为含有不平等和初步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再发展为都邑国家的“万邦”形态。中国早期文明是多元的,其多元性的源头可以概括为两大河流域——黄河与长江。就黄河流域而言,在其上中下游都发现了作为上述三个阶段三种形态聚落的考古遗址,它们是早期黄河文明的物化形态,为我们展现出一部中华文明起源的真实画卷。

始自夏王朝的中原正统观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观念。它历经夏商周三代而奠定根基。在对夏商王都的历史地理考据中,夏朝和商朝的都城都有迁都情况,但其王都均在黄河中游地区。《论语·为政》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表明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的。夏商周的王都均建在中原地区,使得中原正统观经夏商西周代代相袭,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传统。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它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密不可分。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真正大一统国家始于秦朝,但是夏商西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却是另一种层次上的一统。从尧舜禹经三代再到秦汉,先后经历了三种背景指向的大一统观念,即尧舜禹时代与族邦联盟机制相适应的带有联盟一体色彩的“天下一统”观念;夏商西周与“复合制王朝国家”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秦汉以后与郡县制机制下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形态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这三种背景指向、三个层次的大一统观念,是历史发展三个阶段的标识。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一直发挥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基因性要素之一,而建都在黄河中游地区的夏商周三代和汉唐王朝,是为其奠基的两个重要阶段。

费孝通把中华民族的形成划分为“自在民族”和“自觉民族”两个阶段,古代属于“自在”阶段,近代以来进入“自觉”阶段。民族类型与国家结构形态有对应关系。中国从秦汉开始,国家结构形态变为“中央—郡县”制,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大一统的王朝内,有两个层次的民族:一个层次是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另一个层次是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相当于费孝通所说的作为自在民族的中华民族。“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出现是与从秦汉开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结构形态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种中央一元化统辖的郡县制结构。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国家结构本身使大一统的国家至今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也促进了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而从秦汉到唐宋这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都就建在黄河中游地区。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都,既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同心圆的圆心。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游地区也因此而成为了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所在地。从这个意义上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摘编自王震中《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历史意义》)

材料二: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李立新谈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的战略要求。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取之不竭的精神宝库,要挖掘其时代价值,以文化融合发展为重点,推动黄河文化创新性发展。

“要推动黄河文化与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黄河文化创意产业,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促成黄河文化的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特别要推动黄河文化和旅游业高度融合,形成历史文化展示带、旅游观光休憩带,建设人们感受黄河、亲近黄河的休闲旅游后花园,让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的主要承载地。”李立新补充道。

(摘编自余璐、丁亦鑫《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材料三: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新时代,我们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只要我们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用好这笔财富,就能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摘编自李贵成《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虽然夏商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实现了形式上的一统,但我国真正的大一统始于秦朝。
B.在研究文明起源时把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结合起来的原因之一是,聚落形态的演进可以反映社会复杂化进程。
C.夏商周的王都均建在黄河流域,故而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游地区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所在地。
D.在黄河上中下游都发现了多种形态聚落的考古遗址,它们向世人展现了整个中华文明起源的真实画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我国面对国内外各种复杂形势依然能保持高度稳定,这与我国中央一元统辖的治理结构不无关系。
B.自古以来,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化中心和重心。从某种意义上说,黄河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C.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推进其与产业相融合,让黄河文化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
D.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二者实现共赢。
3.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黄河流域新发展理念的是(     
A.兰州市黄河风情线清淤工作启动,临河公园即将开放。
B.郑州市黄河国家博物馆选址初步确定。
C.河南省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启动。
D.三门峡市举行黄河文化旅游品牌推广会。
4.材料一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内容上有何异同?
2020-10-04更新 | 3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