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 题号:970424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谁制造了如此多的“短命”建筑物

王立夫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建筑业迎来发展高峰期,与此同时,大多数城市建设却陷入拆拆建建的怪圈。为缓解城市居民住房紧张状况而建造的许多建筑,因规划、设计时缺乏发展眼光,成为今天城市发展的障得物,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同时,大量有利用价值的市区珍贵土地被建筑垃圾侵占,使居民的生存空间被压缩。然而,眼前所发生的这一切并没有使相关政府部门、开发商和建筑设计师清醒。在各方面利益的驱动下,体量庞大而寿命短暂的新建筑仍在不断建成。

伟大的建筑师密斯·凡·德·罗说¨建筑是表现为空间的时代意志”。也就是说,建筑应该体现一个时代的技术成就和精神特质,通过空间反映人们在一个时期的思想。今天,我们处在一个物质丰裕、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普遍追求高质量的生活,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现有的技术,科学合理地规划、建造出宜居的建筑。然而现实是建筑规划的合理性被商业利益改变。今天的建筑没有反映人们的居住理想和现实需求,而成为开发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短视行为的见证。

城市建筑的设计师往往因开发商急于施工,没有时间去仔细观察项目所处地域的人们的生活现状,没有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和安居理想,甚至连场地也来不及去考察,就匆匆拿出设计方案。设计师常常粗暴地将流行的或所谓的成熟的模式引λ设计,而相似或雷同的设计使城市建筑失去了个性。一些设计师为了使建筑在降低造价后不失花哨,将更多的工夫放在建筑外形的设计上,给建筑强加一些与建筑结构完全无关的造型和与材料肌理美感相悖的艳俗色彩,使建筑造型奇异,华而不实。这些造型奇异的建筑不仅用起来不方便,还因为难维修、难清洁而增加居民的使用成本,自然也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多数平庸的建筑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逐渐消亡。而伟大的建筑是人类非凡的创造能力和技术伟力的结晶,在任何时代都能带给人们美感和神圣感,它们会变旧但永远不会过时,一些坚美观的旧建筑被有效地改造利用,如坐落于巴黎的奥塞博物馆,其前身是竣工于1900年的奥塞火车站。二战前该站被弃用,20世纪60年代巴黎市政府开始讨论其被重新利用的可能性,1986年,经过成功改造的奥塞博物馆落成,展现出新的活力。在中国,长城不再用来抵御外来的袭击却不失其雄伟,敦煌石窟不再接受善男信女的朝拜亦不失其绚丽。伟大的建筑在任何时代都会受到人们的精心呵护,并长久地存在下去。

我们应努力将城市建筑打造成时代的艺术品,使它们长久地存在下去。在将来,那些成为古老的建筑奇迹的建筑会向人们展示我们非凡的创造力和这个时代的文明,给他们带去无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缓解我国城市居民住房紧张状况而建的一些建筑如今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与这些建筑的规划密切相关。
B.人们能运用最新的技术构筑建筑,但建筑师密斯·凡·德·罗认为,要将时代意志融入建筑难度很大。
C.一座伟大的建筑是一个时代文明的见证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创造能力和技术伟力,是人类一笔重要的财富。
D.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伟大的建筑丧失了其原有的功能,但它们带给人们的美感和神圣感并未被岁月磨蚀。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很多城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陷入拆拆建建的怪圈,不走出这一怪圈,城市难以高质量发展。
B.考察项目场地是建筑设计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不做这项工作,他就难以做出最符合场地实际情况的设计。
C.奥塞火车站被弃用长达数十年,在这期间,巴黎市政府进行了多次将其重新利用的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
D.我们不应将建筑仅仅视为实用性的物件,还应将其视为时代艺术品,精心打造,这样才可能创造出建筑奇迹。
3.要减少“短命”建筑物产生的概率,相关方该怎么做?请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铸就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涵的科学家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早在2012年初,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启动实施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重点动员支持一批高校创作排演以现当代著名科学家和科技界民族英雄为主题的舞台剧,用广大青少年和科技工作者乐于接受的艺术形式,讲述一批德学双馨、对国家科技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在科技界具有崇高威望的科学大师的动人事迹,成为了当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一次大胆创新。

十年来,主办部门从两部门增加到中国科协、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文联等6部门,演出剧目也从第一批的6部扩大到现在的20部。剧目的数量和质量在发生变化,但坚持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着力打造校园文化经典原创剧目的定位始终未变,用讲故事的方式弘扬科学家精神也从未过时。科学大师剧成为了高校开展大思政课的生动蓝本,也是科学、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最好诠释与最佳案例。

通过舞台剧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关键在于故事挖掘。每一名参与科学大师剧创作的师生都会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对拟排演的科学家人物进行深入了解,通过大量阅读传记手稿、实地调研访谈等方式了解科学家故事,感悟科学家精神。

按照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要求,参与科学大师剧创排的高校师生在对科学家故事进行艺术化加工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尊重重大事实的科学性,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摆在首位。天津大学原创话剧《侯德榜》剧组曾先后多次组织动员参演师生赴北京、天津、大连、南京、福建等地,拜访中国化学学会、中国化工学会、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化工集团公司、永利化工天津碱厂等单位,实地追踪侯老的生平足迹,现场采访侯老亲属后人、秘书等,查阅书籍和历史文献千余份,在整理了10余万字的一手资料后,才据此创作了话剧《侯德榜》的剧本初稿。

党的二十大对科技强国建设和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是对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新要求,也是对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文化自信自强的新要求。

没有科学家精神铸就起科技脊梁,就难以汇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也难以产出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也必然需要一批又一批具有家国情怀、杰出才干、高度文化自信的优秀青年担负时代使命。

应时代之需,近年来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广泛动员科技、历史、文化等领域的专业力量,深入挖掘校史资源,不断塑造有思想有故事的科学家原型,以舞台为媒介,不断扩大参与度和覆盖面,使每个科学大师剧目都成为扎根高校、连接青年学生、影响社会公众的有温度的生命体。一批有正能量,有感染力的科学大师剧成为了演得好、留得下、传得开的佳作。

(摘编自共青团中央《擎科学家精神之炬书青春中国时代华章》,2023128日)

材料二:

科学家精神之于青少年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鼓励青少年学习科学、勇于探索,更重要的是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培养爱国情怀,涵养坚持不懈、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科学品格。当代青少年的价值体系更加开放和多元,面向青少年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充分理解青少年价值需要,采用更加新颖的表达方式。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如何开展引领性科技攻关?如何实现从追逐者引领者的转变?广大科技工作者唯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赓续老一辈科学家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才能坚定不移地以创新寻求突破。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科学家精神,坚守着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信念,无数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接续奋斗,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将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8条宝贵经验之一,强调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科学家精神既凝聚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信念与追求,也为激励广大青年人才开拓创新提供了力量源泉。从钱学森、邓稼先,到袁隆平、屠呦呦,再到钟扬、黄大年,他们身上彰显的科学家精神感人至深。学习感悟科学家精神,能够激发爱国情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不断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对新时代人才发展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

(摘编自柯嘉平《让科学家精神直抵心灵》,202321日)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的舞台剧形式,成为了当时的“一次大胆创新”,可见开展这种形式的活动,在当时也是一种富有勇气的改革与突破。
B.“将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摆在首位”,指的是剧目内容要突出科学家的这种精神。
C.《侯德榜》剧组参演师生实地追踪侯老的生平足迹,现场采访侯老亲属后人、秘书等,都表明了创作团队对“科学性”的尊重。
D.一批科学大师剧成为了“演得好、留得下、传得开”的佳作,可以预见这种舞台剧将成为有影响力、有温度的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形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一代代科技工作者铸就了内涵丰富科学家精神,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凝聚起了磅礴的力量。
B.十年来,科学大师剧的主办部门在扩大,剧目的数量在增加,质量在提高,但坚持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定位始终未变。
C.只有一批批有家国情怀、杰出才干、高度文化自信的优秀青年担负时代使命,才有可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涵养科学品格,与鼓励青少年学习科学、勇于探索同样重要。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第一段中“科学家精神”的一项是(     
A.“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B.“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待了20年。这20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
C.“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在仇恨很容易支配人们一切行为的时刻,唯独他(梁思成),依旧把热爱倾注在人类古建筑上,他知道,地球上的所有文化遗产,都属于人类。”
D.“徐霞客一生不避艰险,走遍三江五岳,横跨了中国十六个省份。他的考察记录,经过现代地理学家的实际勘探,证明他的观察和描述非常准确,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科学文献。”
4.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科学家精神的作用”的一项是(     
A.科学家精神为青少年教育导向护航B.科学家精神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C.科学家精神让人才发展薪火相传D.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创新凝聚力量
5.如何才能通过舞台剧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让科学家精神直抵青少年心灵?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4-04-16更新 | 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其他一系列全球性风险,呼唤人们确立与之相适应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意识,并内在地要求人类按照一个命运共同体来行动。

面对全球性风险,必须克服把不同社会、民族、国家的利益与全人类整体的利益截然二分甚至对立起来的观念,自觉地认识到二者的内在一致性,真正把全球团结视为重要的伦理价值。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说明所有人、所有社会和国家都面临着共同的敌人,对它的应对,关系到全人类共同的命运,可以说,全人类共同的利益与各个国家的利益不可分割地关联在一起。在此意义上,对全人类利益的维护,同时也就是对各自国家利益的保卫。马克思曾立足人类现实的社会历史发展,提出了“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高远的社会理想,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精神。习近平多次强调,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其外,独善其身。全人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战而胜之。

面对全球性风险,必须克服把“人的主体性”狭隘化的传统观念,要确立“人类主体”作为主体形态的共同体观念。近代以来,“主体性”成为哲学的重要观念,它构成了现代伦理观的重要思想基础。人们常理解的主体形态首先是“个人主体”,其次是“国家”和“民族”等集体主体,这些主体形态无疑有其独立而重大的意义,但与此相比,“人类”作为主体形态的地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全球性风险的凸显,要求我们扩大和丰富对人的主体性形态的理解并自觉地意识到:“人类主体”应该自觉地被把握为主体性的重要层面和样态,这是人类应对全球性风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哲学前提。马克思曾经说,“人是类存在物……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他把人的生命存在视为类存在物,实际上已经蕴含着关于“人类主体”形态的自觉。马克思这一关于人的自我理解,为我们在面临全球性风险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伦理思想资源。

面对全球性风险,必须克服把特殊的价值与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割裂开来的思维方式,自觉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出发,实现二者的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历史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生活与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价值观既有其特殊性和具体性,也体现和承载着人类的共同价值。习近平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果片面地把特殊价值与人类共同价值对立起来,我们就将无法真正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共识,并将会给人类文明发展带来不幸的后果。面对如同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全球性风险,如何协调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凝聚价值共识,已变得十分迫切。如果承认“人类主体”作为独立的主体形态的地位,那就意味着,人类主体的各个成员由于对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的关切,应该分享并遵循共同的伦理规则和价值共识,只有在这种伦理规则和价值共识的引导下,才能有效应对种种全球性风险并保证全人类的安全。

(摘编自贺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向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世界形势要求人们遵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其他一系列世界性风险的伦理准则。
B.马克思根据当时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趋势,提出了维护个人自由的伟大的社会理想。
C.近代以来,“人的主体性”观念在世界流行,但人们把它狭隘地理解为“国家”和“民族”。
D.每个国家都有特殊性和共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须凝聚共同性,消除特殊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针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提出主张,有的放矢,显示出论说的现实意义。
B.第二、三、四段都是先破后立,先否定错误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C.文章每论述一个分论点都引用马克思或习近平的言论,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D.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这三个方面构成递进关系,条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把不同社会、民族、国家的利益与全人类整体的利益统一起来,重视全球团结的伦理价值。
B.一个国家认为把本国的疫情控制了就万事大吉,这是错误的;如果这样做,也很难战胜新冠疫情。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赖于坚持马克思关于把人的生命存在视为类存在物这种正确的认识。
D.如果各国都遵循共同的伦理规则和价值共识,就能应对全球性风险,人类的安全就能得到保证。
2021-03-06更新 | 1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尊

①说到自尊,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这自然是不错的。但是,最近看到几位大师逸闻,方知道,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

②钱学森家里的炊事员曾经说,钱老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老儿子钱永刚听了炊事员的话后,也学了父亲的样子,每逢去餐厅吃饭,都穿戴整齐,他也要做尊重他人的人。

③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已有眼疾,在岭南大学居住的两层楼房的一楼给学生上课。当时选修他课程的不过五六人,陈先生绝不因选课学生多少影响他的讲课。夏天,他身着便装与助手一起在楼下工作,每当学生到家里听课,他都要自己拄杖扶梯缓步上楼改换夏布长衫,然后才下来上课。看着老师摸索着下楼的身姿,学生们感动不已,为师的高大,在他们心中已然耸立。

④当前,在社会中,一些人关注更多的是自我尊重。他们目中无人,装模作样,虚伪失真,故作姿态,这种看似自我尊重的过分表达,表现出的却正是不尊重别人的自我膨胀,是没有自信的无意识流露。

⑤与这些人相反,有些大师甚至在遭受欺凌和侮辱,人格遭到践踏的时候,还仍然具有表达尊重别人的强烈愿望。他们被剥夺了所有表达自尊的手段后,唯一可以表现的,就是穿戴整齐地向这个世界告别。傅雷先生在文革时被抄家后,所有家具贴上封条,他太太到朋友家借了干净衣服,夫妇两人穿了整洁的衣服上吊自尽了。整洁的衣着成了他们表达对这个世界和对周围人尊重的最后方式。

⑥由此可见,在生活中,你保持着对人的谦恭,人们便在你的谦恭中读出涵养和文明,心中会由衷地尊敬着你。

(选自《钱江晚报》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不是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B.道理论证C.比喻论证D.对比论证
2.下列关于本文主要观点的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
B.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
C.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D.生活中需要保持着对人的谦恭。
3.第⑤段中,“遭受凌辱和侮辱”时,态度正确的一项是(     
A.自我尊重B.尊重别人C.自我膨胀D.有力反击
2022-05-18更新 | 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