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9 题号:9936059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游记》中的金箍棒,某种意义上就是孙悟空的化身和符号。金箍棒什么样?书上说:“二丈(一丈约3.33米)多长,斗来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让人费解的是这“两个金箍”。箍的作用,是防止开裂或分散的,比如木桶的桶箍、女孩子头上戴的发箍。金箍棒中间是实心的“乌铁”,装两个箍岂不多余?

金箍棒有能大能小的神通,可以放进耳朵里,所以叫“如意金箍棒”。它还有一个神奇的来历,即它本来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也叫“定海神针”。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中两个“定”字的意思不一样。第一个

“定”是“测定”的意思。古人用什么来测定水位深浅呢?浅水用棍子一戳就知道,水深千百尺的大江大海如何测?用一根绳子拴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古代的船上有这种东西,是船锚的前身,叫做“碇子”或“椗子”。“定”“碇”“椗”,应该是同一个东西。写法不同是因为做“定”的材料不同,用石头做的叫“碇”,用木头做的叫“椗”。

我们从考古实物上,似乎看到了惊人的“巧合”。1983年出土于福建晋江县深沪湾的宋代椗子,椗材是褐黑色的铁力木,长7.57米,两头宽分别为37厘米和32厘米,和古代的斗大小相当。椗上有铁箍的锈迹,宽7厘米。考古人员说,铁力木虽然质地坚密似铁,但毕竟是木,又要长期泡在水里,铁箍是为了增加整体强度、防止木材断裂安装的。这样看来,金箍棒简直就是这条椗子的翻版啊!

有一个民间传说,更加强了金箍棒和椗子的联系。传说当年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泉州湾时,适遇台风,一时浪涛激涌。郑和立即下令将一根“镇海针”投入海中,风浪顿时平息。这个传说的缘起,是因为当地浅海处有一根巨大的锚杆插在泥里,涨潮的时候不见,落潮的时候才可见。传说讲的其实就是郑和随机应变,下令抛锚,化险为夷。海船遇到台风,靠谱的做法是找个安全地方抛锚。民间把郑和神化了,抛的锚也就化身为“镇海针”了。

不得不佩服写出“定海神针”的这位作者的想象力:因为是棍子,所以能测水深;因为和水有关,所以先归大禹管,后归龙宫管,而龙宫又是号称藏宝的地方。作为全书最重要的道具,金箍棒就这样被安排出不凡的来历。这真是作家匠心独具的功夫。不妨大胆推测一下,这位作者,恐怕和海洋、水运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不要说古代,即便是现代,海船上的各种工具,恐怕一般人也多不认识。只有见过这种东西的人,才编得出这样的细节。

(取材于李天飞《李天飞讲西游·第三回》)

材料二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本领非凡,出神入化。可他一旦丢失了金箍棒,任凭有天大本领,也难免赤手空拳之忧,只落得垂头丧气。有一句俗话叫“猢狲没棒弄”,立时威风大减,活画出他那嗒然若丧的神态。可见这根棒非同小可。

自古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一件兵器,得心应手,所向披靡。关云长的刀,李逵的斧……哪里数得尽!但是却单单让孙大圣选取了一根“金箍棒”,端的是何缘故?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是像今日戏台上镀镍的金光闪闪两头有箍的圆棍儿一条吗?这个棒究竟是什么呢?它果真是东海龙宫中的“定海神针”吗?

所谓“金箍棒”,“金”就是黄金、金属,“箍”就是两头有箍。这就出现疑问了:那么厉害的一个棒还得靠箍,这个棒还结实吗?我曾考证过,“金箍棒”原本是“荆觚棒”。“荆”是一种荆条,这个东西最坚最硬;“觚”是觚楞,意思是棱角。中华最古的兵器叫做“殳”,就是用这种荆条做成的八角棒。这就是最早的荆觚棒,跟“定海”其实没什么关系。

为什么孙悟空的金箍棒又能降妖除怪呢?这跟桃木有关。古人认为桃木是辟邪的,现在我们过年贴的春联,最初的原型就是挂在大门左右的两根桃木棒,做成荆觚棒的样子,用以驱邪避怪。荆觚棒在民间传说中讹了音,才变成了“金箍棒”。

这还跟《红楼梦》有点联系。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着“除邪祟”,说到这儿,大家可能就明白了,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和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一个老祖宗分下来的,大小不同,作用一致:辟邪。有趣极了,这属于我们的民俗学问。中华民族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小说里面离不开民俗,我们重视、欣赏“四大名著”,原因复杂得很,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一定要加强对我们中华民族基本的理念、知识、道德、观念的了解,然后再读这四大名著,就会左右逢源,更加明白其中的文化内容。

(取材于周汝昌《金箍棒的本义》)

材料三

金箍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武器,同猪八戒的钉耙、沙和尚的宝杖、唐僧的袈裟一样,是身份与性格的重要标记,更是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

金箍棒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作为治理洪魔的英雄,其行为体现着为天下太平而牺牲的精神,这说明金箍棒本质上蕴藏着定乾坤、安天下的天性,体现着人们消灾、安居的愿望,这决定了它向善的价值取向。

其次,金箍棒全名“如意金箍棒”,体现着中华文化中万事如意的心理诉求,也暗示了对自由的渴望。孙悟空是一个石破而生的自然之子,他天生的自由个性与金箍棒相结合,使他获得了话语权,要与玉帝争天庭,表达了当时的人们要求自由、反抗专制的愿望,显示了自由精神的宝贵。

此外,被唐僧收为徒弟后,孙悟空运用金箍棒,一路除妖伏魔,这时的金箍棒转变为除暴安良的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理想的法宝。

金箍棒是孙悟空的法宝,而套在他头上的紧箍却是他不得不接受的一件令他苦恼的法器。两件器物集于一身,一个张扬自由精神和世俗欲望,一个束缚自由,压抑欲望,两股相反的力量同在一体。作者为什么要构思出这么一个限制自由个性的法器呢?从作者的态度看,他对反叛与自由精神的颂扬是有所保留的,他意识到无限制的权力与欲望膨胀会扰乱社会秩序,会动摇社会基础,金箍棒的威力不应无限放纵,而当受规约。于是他巧妙地设置了“紧箍咒”,借唐僧之口管束住了孙悟空。

“既有棒,何有咒?”这恰是《西游记》的深意所在,作者通过金箍棒和紧箍咒这对相辅相成的象征符号,表达了一种辩证的思考:个人自由和权力欲望不可任意泛滥,应当受到限制。

归根到底,棒咒同体的设置,主要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主导意识——“和合”文化意识。中国文化讲求中和、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对立的消解。“金箍棒”和“紧箍咒”二者的运用都要有一个适宜的度,才能有和谐社会,太平盛世,这符合中华文化的总体价值取向。

(取材于杨中举《金箍棒与紧箍咒:一对多重文化象征符码》)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一句中的“定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定子”的“定”是名词,定子是古时候的人用来测量水位深浅的一种工具。
B.定子用密度大的材料制成,先沉入水中,再通过测量其长度得知水位深浅。
C.古代船上使用定子,后来演变为船锚,增加了使船只在水面上停稳的功能。
D.“定子”也可写作“碇子”“椗子”,“碇”“椗”都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2.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金箍棒的“箍”B.定海神针的“定”
C.金箍棒的演变D.金箍棒的原型
3.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金箍棒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兵器,孙悟空本领非凡,全都靠金箍棒。
B.现在戏台上的金箍棒,材质、色泽和形状,都与其原型不符。
C.金箍棒其实并没有“箍”,如果真有了箍,金箍棒就不结实了。
D.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是从金箍棒演变而来的,都有辟邪的作用。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的武器,既是人物身份性格的重要标记,也是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
B.“如意金箍棒”中“如意”二字,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追求自由、反抗专制的理想。
C.金箍棒象征自由,紧箍象征束缚,两件器物集于孙悟空一身,反映了他对自由的矛盾态度。
D.“既有棒,何有咒?”一句与《三国演义》中的“既生瑜,何生亮?”一样,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5.关于金箍棒的起源,“材料一”与“材料二”作者观点不同。你赞同哪种观点?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2020·北京·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与魏晋玄学

袁行霈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直接继承了老子哲学。在玄学的各个流派中,他倾向嵇康、阮籍,以自然对抗名教,这是显而易见的。陶渊明的《杂诗》《饮酒》《拟古》,与阮籍的《咏怀》思想感情一脉相通。但陶渊明的崇尚自然、反抗名教,又有不同于嵇、阮的一面。嵇康、阮籍所处的时代正当魏晋之际,司马氏标榜名教,以孝治天下,名教成为司马氏排除异己、篡夺皇位的手段。嵇、阮反对司马氏篡夺,便故意破坏他们所标榜的名教。而自然,对于陶渊明来说,却是他终生信奉的人生哲学。他不像嵇康、阮籍那样佯狂任诞,他的思想、生活,一吟一哦,莫不出自真率,本于自然。陶渊明虽然也处于易代之际,但像司马氏那样以名教为武器大肆诛戮异己的事并未重演,他反抗名教也就不必采取嵇康、阮籍的方式。他可以从容地实践他崇尚自然的主张,使他整个的生活和诗歌接近于自然化的境地。

魏晋玄学家“得意忘言”的思想方法,对陶渊明也有影响。汤用彤先生说:“汉代经学依于文句,故朴实说理,而不免拘泥。魏世以后,学尚玄远,虽颇乖于圣道,而因主得意,思想言论乃较为自由。汉人所习曰‘章句’,魏晋所尚者曰‘通’。章句多随文饰说,通者会通其意义而不以辞害意。”陶渊明就是用这种新的眼光和态度去读书的。他虽说自己“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但他并非章句之徒。他在《五柳先生传》里说得明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谓“不求甚解”,就是不为烦琐的训诂;所谓“会意”,就是以己意会通书中旨略。陶渊明读经不拘泥于文字之间,而是从崇尚自然的观点出发,融会书中的意旨,以丰富自己的思想。

陶渊明有些地方引用《论语》,称颂孔圣,但往往已离开了儒家的本义。儒学经他的改造,被“自然”化了。如《答庞参军》;“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从字面上看,陶渊明喜欢儒家圣贤的经典,似乎是儒学的信徒。其实不然,全诗所抒发的是一个“幽居士”的爱好自然的思想。诗的末尾说:“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体素,就是道家的观念,意思是保持朴素自然的本性。陶渊明是用道家的观点去理解儒家经典的。

孔子在他笔下已不是其本来的面目了。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真’与‘淳’都不见于《论语》”,‘真’和‘淳’都是道家的观念,而陶渊明却将‘复真’‘还淳’的使命加在孔子身上,此所谓孔子学说的道家化,正是当时的趋势。所以陶诗里主要思想实在还是道家。”

当然,儒家思想中也有与崇尚自然的旨趣并不违背的成分,陶渊明可以方便地汲取过来融化到自己的诗里。他只取其中爱好自然这一点意思,融化到《时运》这首诗里,表现了崇尚自然的情趣。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提倡箪食瓢饮、安贫乐道,其中本含有顺应自然的意义,也被陶渊明吸收了过来,《咏贫士》等诗即带有儒家的意味。

此外,陶渊明崇尚自然还有他的新义和胜解,这就是提倡躬耕,并亲自实践。他认为自食其力的劳动生活才最符合于自然的原则。这是他思想中最光彩的成分。

(节选自《袁行霈教授讲解陶潜》,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以自然对抗名教,他的《杂诗》《饮酒》《拟古》或多或少地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B.陶渊明深受嵇康、阮籍的影响,开始信奉自然,并在思想、生活中从容地实践崇尚自然的主张。
C.陶渊明读书时,往往“会通其意义而不以辞害意”,不像章句之徒一样拘泥于文字之间。
D.陶渊明虽然也喜欢儒家圣贤的经典,但称颂孔圣时往往背离儒家的本义,表达出独特的解读。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比较了陶渊明和嵇康、阮籍的时代背景差异,指出他反抗名教不必采用相同方式。
B.魏晋玄学家主张“得意忘言”,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他欣然忘食”也是受这一思想的影响。
C.文章通过引用朱自清先生的相关分析,指出儒学经陶渊明的改造,已经彻底“自然”化了。
D.推崇并践行自食其力的劳动生活,这是陶渊明最为出彩的思想主张,是对崇尚自然的创新见解。
3.陶渊明是如何处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请根据文章简要概括。
2020-03-21更新 | 8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项统计显示,中国0-14岁群体达2.3亿人,市场消费规模已达4.5万亿人民币并仍在高速增长。除去生活用品等物质消费外,儿童文化消费也越来越热。

不过,生活中这样的情形时常发生:当你走进影院、剧院中,会发现孩子看得热闹,大人却在一旁索然无味地刷手机甚至酣睡。确实,一些儿童文艺作品叙事结构失衡、人物扁平苍白、故事缺乏新意,只能靠掐着嗓子的奶音和不断出现的噱头吸引儿童,粗制溢造”“庸俗”“小儿科成为低幼的标签,低幼着实变成了低级。

如何让低幼不再低级?风靡全球的动画片《小猪佩奇》颇有启示意义。这部动画主要针对5岁以下学龄前儿童,这个年龄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前运算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非常短暂,加之缺乏连续记忆能力和逻辑能力,导致他们不会对事物做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小猪佩奇》每集只有5分钟,一个小小的故事讲述完毕,场景就开始转换。从画面上看,动画构图采用简洁的单线条设计,所有人物、植物、建筑、自然风光也都用标志性的几何开状来表现,比如小猪造型仅突出拱起的嘴巴,鹦鹉波利是一只长着三根彩色羽毛的小鸟,运动场就是一个画着椭圆形跑道的地方,非常有辨识度。最有趣的是其中的故事设计。它展现了5岁以下年龄段儿童的日常生活场景。比如,其中一集,弟弟乔治因为年龄小,不懂得捉迷藏的确切含义。这时爸爸会暗暗帮助弟弟,不仅增强弟弟自信,也让姐姐在陪伴弟弟的时候觉得更有意思。简洁温暖的小型社会形态里,儿童学会如何与人相处、用爱去对待一切。许多家长在陪伴孩子观看中,也学到了夫妻、亲子相处之道。

儿童是民族的未来,需要最优秀人才、最优秀作品参与到儿童启蒙教育事业中来。曾经我们也不乏以低幼为主要受众的高水准作品,《猴子捞月亮》《小蝌蚪找妈妈》《雪孩子》等动画片牢牢抓住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把自然常识讲述成一个个简单、温馨的小故事,并通过中国传统艺术手法诸如水墨、剪纸等加以呈现,具有中国审美趣味,至今岁月久远,依然显示出经典的力量。

期待随着儿童文化市场不断成熟,激发创作出更多儿童文艺精品。

(摘编自任飞帆《儿童文艺:莫让低幼低级》)

材料二:

什么是好的童年书写?换言之,就是要回答什么是好的儿童文学。这几乎是一个无法回答而又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于好的儿童文学的讨论,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儿童性。甚至可以说,当成人发明出儿童文学这个概念时,就意味着它是区别于成人文学的,区别就在于儿童性。虽然儿童文学也是文学,但当且仅当文学同时对儿童性有足够的理解和表现,它才成其为儿童文学。作为儿童的文学,是否适合儿童也就成为评判的首要准则和标尺。怎样才算适合,或者说应该适合怎样的儿童性呢?这主要取决于成人的儿童观,认为儿童是怎样的以及应该怎样,其中包括儿童喜欢读、能够读且应该读的作品是怎样的。那么,是否越能凸显儿童性或者尽可能反映儿童与成人之差异性的文学就是好的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只有超越儿童、成人之间简单的二元对立,关于生命、死亡、苦难、爱、文明等大主题才能理直气壮地延续,以艺术的方式去表现深度与厚度,与孩子分享大美、大爱、大智慧,也才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这是一种必要的可能,我们不妨沿着这一路径继续探寻何谓好的童年书写,首先,儿童文学与女性文学、黑人文学、无产阶级文学等其他类型的文学皆不同,所有被归属为儿童文学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作者与目标读者之间的鸿沟。这是儿童文学特有的成人创作者—儿童阅读者的双向分离。由此,儿童文学这一浅语的艺术背后,一定隐含着更多更深层的东西,它即使表现儿童的天真无知,也需要具备超越天真无知的知识才能发现和欣赏这种天真。这使得看起来简单的文本暗含了一种未说出的、更为复杂的集合,相当于一个隐藏的第二文本,即影子文本。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期待一种好的隐藏,或者期待隐藏得更好。前者指文本的主题和内容,后者指文本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在论述希腊艺术时说: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儿童的真实再现出来吗?成人不可能完全复归儿童的状态,他在文学中无法完全搬清自己,但他可以在更高的阶梯再现童真。还原为儿童不但不可能,而且也没必要,大人对于儿童应做的事,并不是去完全变成儿童,却在于生出在儿童的世界与大人的世界的那边的‘第三之界’(柳泽健)。周作人也曾指出:安徒生因了他异常的天性,能够复造出儿童的世界,但也只是很少数,他的多数作品大抵是属于第三的世界的,这可以说是超过成人与儿童的世界,也可以说是融合成人与儿童的世界。这类作品显然并非纯粹的儿童的世界的复现,但周作人坚信文学的童话到了安徒生而达到理想的境地。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的世界之于儿童文学就不仅是一种必然,而且是一种理想的境地。

(摘编自杜传坤《什么是好的童年书写》)

1.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们觉得热闹的儿童文艺作品对于成人而言是低幼低级的作品。
B.《小猪佩奇》不仅对学龄前儿童有教育作用,对家长也有所启示。
C.《猴子捞月亮》等作品因采用中国传统艺术手法来呈现故事而成功。
D.超越儿童与成人之间简单二元对立的文学就是优秀的儿童文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中国0-14岁群体巨大,所以市场消费规模高速增长,儿童文化消费越来越热。
B.《小猪佩奇》通过展现5岁以下年龄段儿童的生活场景来设计故事,从而风靡全球。
C.以艺术的方式讲述关于生命、死亡、爱、文明等大主题是好的儿童文学必须具备的。
D.因为普通作者没有安徒生那“异常的天性”,所以无法创作出达到理想境地的童话。
3.下列说法中,能够证明《小猪佩奇》是“好的童年书写”的一项是(     
A.以儿童注意集中的时长讲述故事。
B.动画构图采用简洁的单线条设计。
C.作品中人物的外在形象辨识度高。
D.简单有趣的儿童生活中蕴含深意。
4.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第三之世界”?
5.根据上述材料,简述怎样才能创作出好的儿童文艺作品。
2021-02-06更新 | 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漫说姓名文化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是姓名文化。汉族的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省籍、家乡不能替代的。在我们的五千多个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在冷漠的现代社会内,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文学礼仪。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性情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笔、换音,当然也有嫌名不讳、二名不偏讳、已祧不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等不予避讳的规则。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源于上古的五千多个姓氏中,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
B.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
C.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
D.人名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
2.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
B.姓名文化是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C.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
D.“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
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是( )
A.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社会里人们对自己原始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
B.春秋战国前期,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禁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
C.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由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这一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D.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2020-06-16更新 | 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