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记
欧阳修
①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②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③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④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醒心亭记
曾巩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④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修尝考其山川, |
B.又 |
C.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 |
D.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 |
A.修 |
B.欲问 |
C.尝 |
D.乐其地僻 |
A.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
B.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
C.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
D.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
①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②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③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
④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⑤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⑥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A.②③④⑤ | B.①③④⑤ | C.①②③⑤ | D.③④⑤⑥ |
A.《丰乐亭记》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
B.《醒心亭记》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乐”贯穿全篇。 |
C.《丰乐亭记》说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享清凉。 |
D.《醒心亭记》第②段结尾句作者写了两个“善”。第一个“善”是说这个亭子建得好,可让游人在山水美景中乐而忘归;第二个“善”是说亭的名字取得好,“醒心”二字合乎造亭的初衷。 |
(1)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2)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3)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7.两篇文章所记之亭,均在滁州,位置相邻,但命名不同,请根据文章内容分别说明“丰乐亭”和“醒心亭”命名的缘由。
相似题推荐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司马迁《屈原列传》)
材料二: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
(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A而人主以为去B己C疏远D不若E起居饮食F前后左右之亲G可恃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A.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 |
B.不肖,不才,不贤,义同《西江月》词写贾宝玉的“古今不肖无双”中的“不肖”。 |
C.治国,安定太平之国,与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之意不同。 |
D.硕士,健硕之士,指体格强健、勇武有力之人,与古代汉语中的“虎士”之意接近。 |
A.子兰怂恿父亲怀王前去秦国会盟,致使怀王最终未能回来,楚国人和屈原因此怪罪和怨恨子兰。 |
B.材料一叙议结合,叙中有情,寥寥数语而人物形象尽显;议中有情,意含褒贬,倾向鲜明。 |
C.宦官取得君王信任后,把控君王,扰乱国家,其祸患与女子色侍君王搅扰朝政的祸患一样严重。 |
D.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产物,作者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 |
(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2)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5.结合材料,从君主角度,简要分析其亡国或亡身的原因。
材料一:
二十四年春,穆叔
(节选自《左传》)
材料二: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
(节选自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修A于身矣B而C不施D于事E不见F于G言H亦可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意思是“去”,与《<论语〉十二章》中“如其礼乐”中的“如”意思不同。 |
B.废,意思是“废弃、停止”,与成语“废寝忘食”中的“废”字意思相同。 |
C.所以,意思是“……的原因”,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中“所以”含义不同。 |
D.诗书,指《诗经》《尚书》,与《礼记》《乐经》《春秋》合称五经。 |
A.范宣子认为匄之祖世代不绝,可谓不朽,而穆叔则不赞同,认为这只能算世禄,不能算不朽。 |
B.穆叔认为保姓受氏,守护宗庙,祭祀不绝,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这种情况,这是“禄之大者”。 |
C.在欧阳修看来,虽然圣贤与草木鸟兽一样,终究化为腐朽,但是圣贤的德、功、言将会不朽。 |
D.欧阳修认为颜渊之所以能不朽,不在于他的德行,也不在于他的功业,而在于其不朽的言论。 |
(1)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5.穆叔与欧阳修对“不朽”的认识有哪些相同之处?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冯道
(节选自《新五代史·冯道传》)
1.下列文言句式和例句相同的选项是( )例:何以守位曰仁
A.克己复礼为仁(《论语》) | 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五石之瓠》) |
C.自胜者强(《老子》四章) | D.渺渺兮予怀(《赤壁赋》) |
其解学士居父丧于景城A遇岁饥悉出所有以济B乡里C而退耕于野躬自负薪D有荒其田E而不耕者与力F不能耕者道G夜往潜为之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取字并取号,以便于平辈或后辈称呼,表示尊重。 |
B.中国,指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也可指京都地区。本文取前意。 |
C.天成,指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皇帝在位期间更换年号称之为“改元”。 |
D.山陵使,皇帝死亡,葬地所在称山陵,山陵使掌皇帝丧葬之事,多由大臣临时兼充。 |
A.冯道刻苦节俭、坚守操行。当晋梁双方对峙时,冯道能够在破屋中枕草睡觉,对于将领赠送的抢来的女子也能返还原主。 |
B.冯道做事审慎、居安思危。面对连年丰收,善用自身出使中山的经历来委婉劝说皇帝要注意谷贱伤农的情况,获皇帝肯定。 |
C.冯道不惧君威,敢于谏言。在之前冯道不曾直言规劝,但在刘旻趁机攻打上党时,冯道能犯颜直谏,却遭到新帝嫌弃。 |
D.冯道德才兼备,广被称誉。年轻时冯道凭借才华得以升职,后为人稳重,虽然历侍四姓十君,但依旧因为德行受到景仰。 |
(1)凡蹈危者虑深而获全,居安者患生于所忽。
(2)道少能矫行以取称于世,及为大臣,尤务持重以镇物。
(3)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①,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②,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③犯御坐③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注] ① 玄纁:黑红色两种染料,这里指布帛。 ② 典司:主管,主管部门。 ③客星:外来的星座。④御坐:皇帝的星座。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1)光卧不起,帝
(2)我竟不能
2.下列句子中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帝疑其光, |
B.陛下差增 |
C.光不答,乃投札 |
D.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 |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光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后隐于富春山耕读垂钓,终身不仕。 |
B.严光提出“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的主张,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见识的人。 |
C.严光性格刚直,当光武帝问他自己和以前比怎么样时,他直言不讳地说光武帝比以前差一些,光武帝没有计较他的不逊。 |
D.严光还具有“不屈于帝王”的意识,他没有依从光武帝的意旨,坚决不出来做官,这在封建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 |
(1)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2)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
恢字弘达。幼聪颖,年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所遗。既长,美风表,涉猎史籍。
(节选自《梁书·萧恢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
B.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
C.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
D.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
A.义兵,指起义的或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犹义师;也指以恢复被推翻的王朝为宗旨而组织起来的军队。 |
B.出,一般指京官正常外调,而《琵琶行(并序)》“予出官二年”中的“出”则是指因罪贬谪。 |
C.藩,有屏障的意思,古代封建王朝用诸侯国来保护王室,所以称诸侯的封国为“藩国”。 |
D.中书,当时所施行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的简称,舍人是其主要官员的官职名。 |
A.萧恢聪颖好学,深受朝廷赏识。他童年就通晓一些儒家著作,并善于解说疑难,长大后又涉猎史书;后来遭逢乱世,走上仕途,得到了明帝和高祖的重用。 |
B.萧恢谈古论今,富有政治眼光。他在荆州时曾表示,汉朝的王侯应当帮助天子治理百姓;现在的王侯情况不同,更应当注重保持自身清白廉洁的品行。 |
C.萧恢倾心为民,治政卓有成效。他刚到郢州就命人及时埋葬病死者的尸体,并派使者巡察辖区;在益州又巧妙化解了官府与百姓在交通方面的矛盾,百姓因此得利。 |
D.萧恢恪守孝道,乐于救济他人。人们都认为,正是因为他的真诚感动上天,其母亲的眼疾才得以治好;他担任过四州刺史,所得的俸禄常常用于行善施舍。 |
(1)陆路往来,悉订私马,百姓患焉,累政不能改。
(2)既觉忧遑,便废寝食。俄而都信至,太妃已瘳。
5.萧恢是如何解决官府肆意征用百姓马匹的问题的?
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真宗七年,拜司空。凡柄用十八年,为相仅
(节选自《宋史·王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旦曰/此人之常情/且语不及/朝廷不足罪/真宗怒不解/旦因自取尝所占问之书进曰/臣少贱时/不免为/此必以为罪/愿并臣付狱/ |
B.旦曰/此人之常情/且语不及朝廷/不足罪/真宗怒不解/旦因自取尝所占问之书进曰/臣少贱时/不免为此/必以为罪/愿并臣付狱/ |
C.旦曰/此人之常情/且语不及/朝廷不足罪/真宗怒不解/旦因自取尝所占问之书进曰/臣少贱时/不免为此/必以为罪/愿并臣付狱/ |
D.旦曰/此人之常情/且语不及朝廷/不足罪/真宗怒不解/旦因自取尝所占问之书进曰/臣少贱时/不免为/此必以为罪/愿并臣付狱/ |
A.一纪是指十二年,因岁星(木星)绕太阳运行一周需约十二年,所以古时有此称。 |
B.朕是指先秦时期的第一人称所有格,即“我”的意思,秦朝以后专作皇帝自称。 |
C.宰相是指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 |
D.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皇帝、庶民向官府陈述请求或建议时使用的一种特殊文体。 |
A.王旦引躬克责,促使真宗自省。真宗为宫中财物被焚叹惋不已,他却认为皇帝应以政令赏罚为意,并主动揽过罪责,于是真宗降下诏书反省过错。 |
B.王旦仗义执言,力避祸及无辜。有占卜者因为奏议宫禁之事而被杀,真宗欲惩治与其有往来的朝廷士人,他极力反对打击扩大化,真宗最终放弃。 |
C.王旦应对有方,契丹深为折服。契丹奏请每年另外给予钱币,他洞悉其真实目的,于是力主朝廷采取予以微物而轻视之的策略,使契丹惭愧拜服。 |
D.王旦雅量过人,同僚自愧弗如。面对寇准的指摘与冒犯,他不仅诚恳地向真宗承认为政疏失众多,且报以真诚的赞美和举荐,这让寇准羞惭难当。 |
(1)准在密院,以事上闻,旦被责,第拜谢,堂吏皆见罚。
(2)普武人,不明典宪,恐恃薄效,妄有生事,乞召归置狱。
赤壁赋
苏轼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解释下列加点字。(1)
2.与“客有吹洞箫者”句式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C.崖限当道者 |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怎样将景、情、理有机结合,体现理趣之美的?
泰山之阳,汶水
余
戊申酶,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等,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取材于姚鼎的《登泰山记》)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A.汶水 |
B.复 |
C.崖 |
D.苍山 |
A.当 |
B.古长城 |
C.余 |
D.越长城 |
A.自京师乘风雪 (我)从京都冒着风雪 |
B.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承托着它 |
C.僻不当道者 那些偏僻不在路旁的石刻 |
D.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那天观察几里之内都没有树 |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A.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 B.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 D.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
A.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和“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 |
B.“五鼓”也叫五更或五夜,是古代记时的方法。古人一般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提示民众。 |
C.“七月既望”中的“望”是指农历十五,“既望”指农历十六。“戊申酶”中的“酶”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
D.“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月丁未”中的“丁未”以及“乾隆三十九年”等都使用了干支纪年、纪月的方法。 |
A.作者用“乘”“历”“穿”“越”“至于”等动词领起的短句记录了旅程的路线。 |
B.第三段主要写观日出的情景,按照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过程。 |
C.结尾句把作者雪中赏景的形象与风雪弥漫的泰山融为一体,回味悠长。 |
D.作者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登泰山的路径以及山上的古迹,可谓得心应手。 |
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用抓住景物特征、侧面烘托的写法。例如写泰山的高峻,不直接写泰山之高,先用“
(甲)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
——《荀子》节选
(乙)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赢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秦观《劝学》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
B.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农历每月三十叫“晦”。 |
C.六艺:一指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一指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对《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5.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南轩记
曾巩
①得邻之茀地①,燔草,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②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
②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③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
③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邪?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乐工、山农、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皆圣人贤者魁杰之材,殚岁月,惫精思,日夜各推所长,分辨万事之说,其于天地万物,修身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
④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行之。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也。
⑤书之南轩之壁间,蚤夜览观焉,以自进也。南丰曾巩记。、
(选自《唐宋文醇》)
【注】①茀地:杂草丛生的土地。②嚣然:悠闲的样子。③饭菽藿羹:吃粗粝的食物。菽,豆类植物;藿羹,豆叶煮成的菜羹。
1.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然而 | B.若夫 | C.然则 | D.且夫 |
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
A.第②段开头 | B.第③段开头 | C.第③段末尾 | D.第④段开头 |
4.第④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
或曰:“邪说之害正矣,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注:《崇文总目》,书目总集。北宋景佑年间,由翰林院士王尧臣等人编纂而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 |
B.其设心注意, |
C. |
D. |
A.而疑其不可考 |
B.亦将 |
C.盖法者, |
D.此书之不泯 |
A.《战国策》传至宋代,已有缺失。曾巩予以修补校订,用“正其谬误”“疑其不可考者”,概述了自己校勘所持的原则,语言十分简洁。 |
B.刘向认为:战国策士们是考虑在当时的形势下,国君所能够做的,不能不用谋诈。作者对此大不以为然,特在序文中予以驳斥。他指出刘向的错误是在于他“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 |
C.孔子孟子在“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的背景下,能够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并且认为先王的治国之道不能改变。作者对此是赞赏的,但对孔孟二人强迫当时天下的国君去做后世所不能办到的事,又颇不以为然。 |
D.作者列举了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 “亡其身”“灭其国”的历史事实,发出“其为世之大祸明矣”的感慨,使人看到谋诈的危害。 |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2)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吕端,字易直,其先燕人。历官四十年始
(节选自曾巩《隆平集·宰臣》)
材料二:
保安军奏获李继迁①母,太宗甚喜。是时寇准为枢密副使,吕端为宰相,上独召准与之谋。准退,自宰相幕次前过不入,端使人邀入幕中,曰:“向者主上召君何为?”准曰:“议边事耳。”端曰:“陛下戒君勿言于端乎?”准曰:“不然。”端曰:“若边
(节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二)
【注】①李继迁:银州人,党项族。西夏建国后,追谥神武皇帝,庙号太祖。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两使A绝域B后C有往者D必问端E为宰相未F其为远近G所慕H如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用,指被重用,“函谷举”的“举”表示被攻下,两者用法相同。 |
B.中书,在文中指中书省,宋代为宰相办公之所,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 |
C.鄙,指边境,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用法相同。 |
D.大事,指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与现在一般所说的“大事”意思不相同。 |
A.吕端老成持重能识大体,直到很晚才担任参知政事和宰相,太宗为此感到遗憾。他曾出使高丽,遇到风险,但镇定自若毫不畏惧。 |
B.宋朝军队抓获李继迁之母,太宗担心走漏消息,单独召见寇准商议此事。两人议定,将李继迁之母斩首示众,警戒凶恶叛逆之人。 |
C.吕端认为自己既然身为宰相,自然应该知晓军国大事。寇准向他如实说明情况后,吕端指出计策不当,请求入见皇帝,陈述己见。 |
D.项羽欲烹杀刘邦之父,却吓不倒刘邦。吕端用这一历史故事劝谏太宗,不要诛杀李继迁之母,可羁押、善待她,以维系李继迁之心。 |
(1)愿君少缓其事,文书勿亟下,端将入,覆奏之。
(2)上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端策。
5.从对待李继迁之母一事上看,吕端最优秀的品质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