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孔子(前551-前479) > 《论语》
题型:名著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9 题号:994887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孟子•离娄下》)

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朱熹)

1.上述材料,贯穿了一个共通的儒家哲学观念,即__________
2.综合三则材料,简析这种哲学观念的特征。

相似题推荐

名著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求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通过《论语》的学习,你认为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君子,请结合以上三句话,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2021-03-24更新 | 195次组卷
名著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
②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
(《孟子·尽心下》)
【注】 ①(tiǎn):探取,获取。②窬:从墙上爬过去。
1.同样是“该不该说话”的问题,孔孟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两个选段,谈谈你对“道听途说,德之弃也”一句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11-18更新 | 569次组卷
名著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子罕》)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
(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造成的后果必定是“       ”(填一成语)
(2)上述三则共同阐明了什么道理?运用了哪种说理方法?请以第一则为例加以分析。
2016-11-18更新 | 6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