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0届浙江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
浙江 高三 模拟预测 2020-04-04 45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著阅读、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照许慎的解释,“器”字四个“口”代表围栏四角的木桩,彼此之间系以藤条(gě)蔓,中间的“犬”字说明围栏内的驯化、(huàn)养已使狼变狗。
B.太阳在衰老膨涨,将吞(shì)整个太阳系,为了自救,人类提出“流浪地球”计划,刘培强毅然前往国际空间站,跟国际同(chái)肩负起领航重任。
C.父亲点了一支烟,用抹布擦了擦挡风玻璃,再次启动引擎,挂好驱动挡,(chuāi)着无限憧憬与些许惶惑,一头(zhā)进了驶往北方的茫茫白雾中。
D.瑞士库尔小镇位于阿尔卑斯山东麓,其历史可追(sù)到1.1万年前,堪与中东耶律哥城相媲美,徜徉在(wǎn)蜒盘桓的鹅卵石小径,惬意悠然。
2020-04-0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浒传》和《红楼梦》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风格,即壮美与优美。【甲】对应于文章肌理,也就一个写意,线条粗放而有劲道;一个工笔细软。【乙】顾随说《红楼梦》“乃有中之有,应有尽有”,而《水浒传》“乃无中之有,余味不尽”。大观园里的宝黛们锦衣玉食,席丰履厚,文笔不能不作静态刻画,自然精密繁缛。水泊里的生活却是粗线条,好汉们不能处社会,也不能处家庭,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行文也要言不烦。

这种差异正如荷马史诗与圣经旧约的区别。奥德修斯的故事具体完整,面面俱到,正是应有尽有。亚伯拉罕的故事只突出行动本身,其他都不交代,真叫能无即无。荷马的世界是静止不动的,旧约的人物却处于动荡不安中。【丙】史诗可大量使用连词、副词、小品词、和其他句法的修辞手段,一层层叙述下来;旧约却尽是短兵相接的句子,陡峭得很。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席丰履厚B.精密C.则D.短兵相接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2020-04-0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最新俄罗斯智能手机零售商提供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今年6月华为手机在俄罗斯市场份额达到24.6%,超过三星的23.2%和苹果的11.8%,升至首位。
B.前途与“钱途”的双轮驱动,让不少公众号进入到“春天里”,很多文章也竭尽所能赚流量、博眼球,但“谋出位”的过程需要公众号有良知,有担当。
C.长生问题疫苗案件表明,要提高违法成本,那些利欲熏心、无视规则的不法企业,那些敢于挑战人类道德底线的人,要依法严惩,终生禁业,决不姑息。
D.由于早年有为杂志撰写政治评论和当新闻记者的经历,奈保尔对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透视,始终保持着他深刻的批判性和丰富的视角着实令人惊叹。
2020-04-03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________,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西方的语文课程与教学非常强调“批判性”,无论是总述还是细部,_________。许多表述即使没有“批判性”这三个字,_________。譬如,“认识作者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前提及隐含的意义”“识别别人讲话中的宣传成分和基本态度”等。在西方,“批判性”不仅作为一种治学的技巧来传授,而且被当作一种理想的人格来影响学生。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月29日晚,咪蒙公众号发表了《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该文主人公是某市理科状元,家境贫寒,名校毕业后不断打工贴补家用,最终因病早逝。在“寒门”“状元”“死亡”等多种标签加持下,此文迅速刷爆朋友圈,收获了无数人的眼泪。

但次日一早就有网友指出该文存在诸多疑点,内容疑似虚构。如文中晒出的中学照片在四川某市,但该校并非全省排名前几;照片中标注时间为2011年10月,而该校操场是2012年秋才修好的;该市当年的理科状元现正攻读博士学位;主人公2013年看网络剧《灵魂摆渡》,而《灵魂摆渡》首次上线在2014年2月;主人公“进阿里两年就升到了P7”,而阿里公关部称两年升P7不可能等。

面对汹涌的质疑,咪蒙团队回应称该文为非虚构写作,“细节上做了模糊化处理”。然而,一旦细节不可信,非虚构文本就无法称其为非虚构,而已堕落为网友谑称的“韭虚构”。为了流量,为了受众,为了金钱,为了收割大量韭菜,咪蒙团队不惜以虚假故事熬制鸡汤,骗取大众情感。


(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2)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90个字。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事是文本所叙述的事情,是作家叙事的原材料;情节则是讲故事的方法,或者是故事的布局方式。这种区分对于小说叙事研究很重要。它把问题集中在叙事形式与叙事效果之间的关系上,而不是纠缠于故事是不是真实、客观不客观。值得一提的是,所谓原材料并不是指生活原型或创作素材,而是指读者读完文本后,根据事情的先后顺序重新构想出来的故事本来形态,是我们可以从文本中推断出来的这些事件的实际发生时的次序。比如一部侦探小说的情节展开过程可能是这样:一件凶杀案发生了,案情扑朔迷离,侦探克服了很多困难,终于拨开迷雾,查清了案情真相。看完全部情节后,人们通常会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把故事重新构想出来。前者是情节,后者就是所谓的故事。

(节选自南帆《文学理论》)


材料二:

人们一般认为情节应该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它们由矛盾推动,构成一个前后之间有因果联系的整体。英国作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就曾举过一个著名的例子,用来说明故事和情节的区别。“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这是故事,事情是按时间顺序讲述的,前后间不考虑因果联系。“国王死了,不久王后因悲伤过度也死了”,这是情节,虽然也是按时间顺序讲述的,但前后间有因果联系。情节是通过因果联系来组织故事的,在结构主义叙事学出现以前,这是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从因果联系角度出发,确实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被一笔带过,有些事情却占据了很长的篇幅;为什么讲完今天的事情不接着讲明天,而是回过头来倒叙几天甚至几年前发生的事情。因为有些事情对情节的整个因果进程关系重大,有些则有可能是旁枝末节。

(节选自刘小新《文学理论基础》)


材料三:

福斯特认为“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只是一个故事(在纯粹编年史的意义上)而已;“国王死了,不久王后因悲伤过度也死了”则是一个情节,因为它增加了因果关系。然而,有趣的是我们的心灵要固执地去寻找结构的一致性,只要有必要,它们就会提供。除非有人引导,否则读者就会认为甚至“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也表现了一种因果关系,认为国王之死与王后之死有某种联系。在视觉领域里,我们也以同样的精神寻求一致性,也就是说,我们天生就会把粗糙的感觉转化为知觉。所以,人们认为纯粹的编年史难以实现。“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因悲伤过度也死了”在叙事上的不同,仅仅是在表层的清楚程度之上,在更深的结构层面上,这两种表述都出现了因果因素。读者理解了或补充了它,他们推断国王之死就是王后之死的原因。“因为”是通过对日常世界的推断而推断出来的,包括有目的的言说的人物。

(节选自查特曼《故事和叙事》)

7.下列对材料一二中“故事”和“情节”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是文本所叙述的事情,是按时间先后顺序重新构想出来的真实事情本身。
B.情节是叙述事情的方法,如先讲凶案发生,再讲侦探查案,最后讲案情真相。
C.故事是叙事的原材料,指像“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背后的生活原型。
D.情节是以因果关系来组织各个事件的,不会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讲述。
8.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结构主义叙事学出现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情节是通过因果联系来组织故事的,而这能有效解释叙事的详略和顺序问题。
B.查特曼认为,“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因悲伤过度也死了”两种叙事在深层结构上是相通的。
C.人们认为纯粹的编年史难以实现,主要是因为人类具有寻求一致性的倾向,天生就会对原生态的生活现象进行编辑和转化。
D.三则材料阐释了故事与情节的内涵及其异同,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情节有因果联系而故事没因果联系,材料三则与此相反。
9.在查特曼看来,故事也具有因果关系的原因是什么?
2020-04-0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摸秋

江岸

从前,人们摸秋,大都是一种戏耍,甚或庄稼收割前的一种仪式。摸秋的人嘻嘻哈哈,并不避人,护秋的人虚张声势,胡乱吆喝几声了事。听老人们说,如果不摸秋,来年的庄稼就不发旺。

可是,1959年的摸秋,就不是这种古老遗风的流传了,人们饿急了眼,明目张胆地去偷,去抢呢。

傍晚时分,摸秋的队伍就陆陆续续出发了,大都是女人和半大的孩子。男人们早都编排好班组,轮流护秋。女人和孩子们前脚走了,护秋小分队就跟着去了。摸秋的人里面,兴许就有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呢。男人们与其说是护秋,倒不如说是站岗放哨,保卫家人的安全。

每次出去护秋,大家都不愿意和吴孝先一起去。吴孝先是黄泥湾大队民兵营长,全面负责护秋工作,他往往能像抢占敌人山头似地猛打猛冲,追赶摸秋的人。一旦被他抓住了,少不得要打个鼻青脸肿,第二天脖子上挂着摸来的红薯或玉米棒子,接受批斗。都是乡里乡亲的,谁也不愿意这种场面出现,更不愿意摸秋的人被自己和吴孝先捉住。

你们跑快点,从那边包抄过去。发现目标以后,吴孝先兴奋地吩咐。

大柱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气喘吁吁地嚷嚷,我一天粒米未进,怎么跑得动?

石头站在上风口,拼尽全力咳嗽,似乎要把肺咳出来。回声在山谷间震荡着,传出去老远。

等吴孝先连滚带爬地扑到红薯地,早已没了人影,浅淡的月光下,只剩下一畦畦凌乱的红薯藤和几个没有来得及带走的红薯。

吴孝先的老婆桂英夜晚也出去摸秋。她是干部家属,害怕影响不好,向来都是单打独斗,去的地方又比较隐蔽,摸回来的东西,趁吴孝先不在的时候,偷偷和几个孩子连皮带芯吃掉,没有露出什么蛛丝马迹。但吴孝先还是怀疑。一样吃青菜南瓜,甚至吃树皮草根,没吃到正经粮食,为什么自己有气无力,桂英和孩子却比较精神呢?

吴孝先收拾不了别人,只好收拾自己的老婆桂英。

吴孝先假装出去护秋,在村外转一圈儿,又绕回屋后。他听见桂英安置孩子的声音,关门的声音。他探头去看,夜一片漆黑,恍惚看见一个人影从他家门一晃,就融进了夜色。他悄悄跟了过去。撵到村口的时候,他追上了那人,他看见那人手里提着一条布袋。

他妈的,我叫你发贱,叫你去偷。吴孝先发了疯似地追上去。

那人跑了一阵儿,很快就被吴孝先追上了。果然是老婆桂英。

吴孝先劈手揪住桂英的头发,骂骂咧咧地将桂英拖了回来。村路在桂英的身体下面哗啦啦乱响。桂英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吴孝先恶狠狠地将桂英扔回屋里,在门上挂了一把锁,又去护秋了。

第二天一大早,吴孝先打着呵欠,揉着惺忪的睡眼,回家一看,后窗大开,桂英和两个孩子不见了。找了一圈儿,原来她们住在队上牛棚里了。

一看见吴孝先,两个孩子吓得往娘身后躲。桂英紧紧护着孩子,冷冷地说,姓吴的,你是干部,我们再不拖你的后腿。从今往后,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当天夜晚,桂英尾随几个邻居,一起出动了。这是她第一次公开出来摸秋。邻居大嫂们都知道她和吴孝先决裂了,就不再孤立她。可是,正当她们扒红薯的时候,吴孝先带着人又来了。大嫂们听见山坡上有人咳嗽,撒腿就跑,桂英慢慢直起腰来,站在地里,被吴孝先逮个正着。

姓吴的,只要不怕你的儿女饿死,你就抓我吧。桂英挺身迎上来。

臭不要脸的,抓的就是你。吴孝先狠狠扇了她一巴掌。

大柱和石头慢吞吞跟过来,一看,愣了。

天亮了,吴孝先背着半布袋红薯,到大队支书家自首。吴孝先根正苗红,是老支书一手培养的接班人。大炼钢铁的时候,吴孝先日夜守着炼钢炉,守了七七四十九天,熬红了双眼,人瘦得皮包骨头。他在火线上入了党,当上了大队干部。凡是老支书交给他的任务,如果完成不好,他会吃不香,睡不着。可是——

支书,我没有护好秋,我家桂英……他痛心疾首地说。

老支书深深地叹息一声。

看着吴孝先蹒跚着走了,老支书忽然叫住他。老支书疾步走进屋,取了一样东西出来,递到他手上。

是一个冒着热气的滚烫的红薯。

吴孝先羞愧地瞥了老支书一眼,捧着红薯狼吞虎咽起来,烫得合不拢嘴。突然,他停止了咀嚼。队里红薯还没分下来,老支书家里怎么会有呢?他疑惑地抬起头来,盯着老支书。

老支书含糊地笑了。

你老婶子(即老支书老婆)……昨天夜里……也去摸秋了。老支书支支吾吾地说。

吴孝先愣了,怔怔地看着老支书,吃剩的半个红薯啪地一声掉到了地上。

不知从哪儿钻出一条野狗,箭一般射过来,叼起半个红薯,咽了,烫得呜呜噜噜地直叫。那叫声,听起来像凄厉的哭泣。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注】①摸秋:农村的一种习俗,每逢秋收时节的晚上,人们可以随意溜进别人家的菜园子或庄稼地,摘取成熟的瓜果菜蔬,表达对丰收的渴望与喜悦。②1959年的摸秋:1959至1961年,为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其间极左思潮、“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大面积饥荒。当时国家大办人民公社,田地归集体所有,此处的摸秋,实际上是到集体的生产队地里去摸秋。③根正苗红:建国后,工人、贫下中农、军烈属子弟被认为是无产阶级的根,出身好,思想上革命正确。
10.在特殊的年代,“摸秋”和“护秋”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11.简要说明文中加点词所包含的人物心理内涵。
羞愧:_______________
疑惑:______________
怔怔:_______________
1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不知从哪儿钻出一条野狗,箭一般射过来,叼起半个红薯,咽了,烫得呜呜噜噜地直叫。那叫声,听起来像凄厉的哭泣。
13.简要分析吴孝先这个人物形象。
2020-04-0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列女传目录序

(宋)曾巩

刘向所叙《列女传》,凡八篇,事具《汉书》向列传。而《隋书》及《崇文总目》皆称向《列女传》十五篇,曹大家注。以《颂义》考之,盖大家所注,离其七篇为十四,与《颂义》凡十五篇,而益以陈婴母及东汉以来凡十六事,非向书本然也。盖向旧书之亡久矣。嘉祐中,集贤校理苏颂始以《颂义》为篇次,复定其书为八篇,与十五篇者并藏于馆阁。而《隋书》以《颂义》为刘歆作,与向列传不合。今验《颂义》之文,盖向之自叙。又《汉书》有向《列女传颂图》,明非歆作也。自唐之乱,古书之在者少矣,而《唐志》录《列女传》凡十六家,至大家注十五篇者亦无录,然其书今在。则古书之或有录而亡,或无录而在者,亦众矣,非可惜哉!今校雠其八篇及其十五篇者已定,可缮写。

初,汉承秦之敝,风俗已大坏矣,而成帝后宫,赵、卫之属尤自放。向以谓王政必自内始,故列古女善恶所以致兴亡者以戒天子,此向述作之大意也。其言太任之娠文王也,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又以谓古之人胎教者皆如此。夫能正其视听言动者,皆大人之事,而有道者之所畏也。顾令天下之女子能之,何其盛也!以臣所闻,盖为之师傅保姆之助,《诗》《书》图史之戒,威仪动作之度。其教之者虽有此具,然古之君子,未尝不以身化也。故《家人》之义归于反身,《二南》之业本于文王,夫岂自外至哉!

世皆知文王之所以兴能得内助而不知所以然者盖本于文王之躬化故内则后妃有《关雎》之行外则群臣有《二南》之美与之相成。其推而及远,则商辛之昏俗,江汉之小国,兔罝之野人,莫不好善而不自知,此所谓身修故国家天下治者也。后世自学问之士,多徇于外物而不安其守,其家室既不见可法,故竞于邪侈,岂独无相成之道哉!士之苟于自恕,顾利冒耻而不知反己者,往往以家自累故也。故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信哉!如此人者,非素处显也,然去《二南》之风亦已远矣,况于南乡天下之主哉!向之所述,劝戒之意可谓笃矣。

(选自《曾巩集》)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不出敖言                                   敖言:傲慢的话。
B.顾天下之女子能之                      令:使,让。
C.多于外物而不安其守                  徇:顺从,曲从。
D.况于南天下之主哉                      乡:通“向”,面朝着。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非向书本然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B.盖向旧书亡久矣                              师道不传也久矣
C.未尝不身化也                                 洎牧谗诛
D.《二南》之业本文王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认为曹大家所注的《列女传》经过分解、重组和增益,已与刘向所编的《列女传》原本面貌有较大出入了,同时考证出《颂义》也非刘向本人所作。
B.刘向认为王政的治理一定要从内部开始,他编撰《列女传》的初衷,就是试图通过呈现古代那些给国家带来兴亡福祸的善恶女子,来劝诫天子远恶近善。
C.本文的义理是沿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开的,作者虽然提及女子善恶与国家兴亡的关系,但没有堕入红颜祸水的论调,而是强调自身修养。
D.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本文属书序,开篇介绍此书的流传和校勘情况,再深入阐述此书的精神主旨和写作意图,有考据,有义理,很规范。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皆知文王之所以兴能得内助而不知所以然者盖本于文王之躬化故内则后妃有《关雎》之行外则群臣有《二南》之美与之相成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古书之或有录而亡,或无录而在者,亦众矣,非可惜哉!
(2)士之苟于自恕,顾利冒耻而不知反己者,往往以家自累故也。
2020-04-0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明月生南浦

(元末明初)张以宁

广州南汉王刘故宫,铁铸四柱犹存。周览叹息之余,夜泊三江口,作一词。

海角亭前秋草路,榕叶风清,吹散蛮烟雾。一笑英雄曾割据,痴儿却被潘郎误

宝气消沉无觅处,藓晕犹残,铁铸遗宫柱。千古兴亡知几度?海门依旧潮来去。


【注】①南汉王刘(chǎng):五代十国时的一个末代君主。南汉建都广州,刘958年即位,971年降宋。②英雄:指南汉开国之主刘䶮(yǎn)等割据者。③痴儿却被潘郎误:“痴儿”即昏庸无能的刘,潘郎指南唐曾作书劝刘降宋的潘佑。
19.上阕“误”字代“痴儿”设辞,在俏皮幽默中透出一股______之意。
20.本词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表达历史兴亡之感的?试简要赏析。
2020-04-03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

五、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孟子•离娄下》)

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朱熹)

21.上述材料,贯穿了一个共通的儒家哲学观念,即__________
22.综合三则材料,简析这种哲学观念的特征。

六、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句子默写 | 较易(0.85)
2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
(2)爱其子,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惑矣!(韩愈《师说》)
(3)不见复关,__________。既见复关,_________。(《诗经·氓》)
(4)恨相见得迟,____________,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长亭送别》)
(5)我最怜君中宵舞,_______。看试手,______。(辛弃疾《贺新郎》)
2020-04-0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适中(0.65)
名校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法国科学家苏埃尔说:“机器高度拟人化,将重新定义‘人’的价值。”

英国物理学家霍金说:“如果管理不善,会思考的机器人可能会给人类文明划上句号。”

美国苹果公司CEO库克说:“我并不担心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我只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思考。”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机器人越来越像人,对此,你有何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著阅读、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12题)

题型
数量
语言文字运用
5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著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语言文字应用
2
阅读与鉴赏
3
作家作品
4
名著阅读
5
名句名篇默写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0.85字音  字形选择题
2-30.65一般词语  标点符号选择题组
4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  结构混乱选择题
50.65情境补写  连贯语言表达
60.65压缩语段  谈观点,写评论语言表达
二、现代文阅读
7-90.65理解重要概念含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非连续性文本
10-130.4其他小说  理解重要词语含义  理解重要句子含意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文学类-单文本
三、文言文阅读
14-180.4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其他  曾巩
四、古代诗歌阅读
19-200.4其他明代作家  词  鉴赏诗词语言  修辞手法
五、名著阅读
21-220.65《论语》  《孟子》  名著阅读  概括中心意思
六、名篇名句默写
230.85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七、作文
240.65青年成长  人文科技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