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0届浙江省名校联盟新高考研究语文试卷三
浙江 高三 阶段练习 2020-04-05 137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著阅读、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个奋发有为、砥砺前行的年代,我们都是追梦人,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只管(lū)起袖子加油干,(zhuó)力将个人追求熔铸于中国梦中。
B.白居易的讽喻诗自然都是些有(bì)于政事的说教,而他写闲适诗也要拿“知足保和”之意劝(jiàn)他人,并向大众传授他如何得大自在的心诀。
C.中美双方不应设置壁垒,而应(bìn)弃零和博弈的旧思维;不应任由无耻(lán)言泛滥,而应秉持发展的眼光,为两国关系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D.托尔斯泰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zī),覆盖两颊的长髯,朝上倒竖的眉毛,一绺绺灰白的(quán)发,看起来颇有长者风度。
2020-04-03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名校联盟新高考研究语文试卷三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叫李仁志的中学生对着同学讲述自己的妈妈是外卖配送员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甲】尽管这只是一档节目,但一个男孩敢于向外人介绍母亲“卑微”的工作,表达对母亲的职业身份恰如其分的认同,还是需要足够勇气的。李仁志不但没有因母亲是一个外卖配送员而嫌弃她,而且在社会偏见的刺激下更加心疼母亲,这样的孝心可赞可叹。在关于外卖配送员的价值迷思亟须破解的背景下,李仁志呼吁大家用正常的眼光看待母亲的职业,这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乙】“我妈妈是外卖配送员”之所以能看哭很多人,一是李仁志的演讲体现了对一个平凡职业的正确认知,二是作为一个孩子,对于母亲的职业,李仁志一直保持着由衷的坦诚与体面感。【丙】自始至终,李仁志自尊,不煽情,所谓“少年感”,大概就应如此。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恰如其分B.而且C.亟须D.难能可贵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2020-04-03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名校联盟新高考研究语文试卷三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真正的默读,务必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这样才能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进而扼要把握文章的大意。
B.吴春耕表示,2019年要加强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国家铁路网、国家高速公路网等对外骨干通道的畅通,同时强化内部通道的连接。
C.在过去几年里,中超球队大手笔不断,实力悍将甚至明星球员被纷纷引入,足坛名帅也纷至沓来,但大手笔的投入,本土球员的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
D.短短两天时间,短视频《啥是佩奇》就刷爆网络,视频播放量超3100万次,微博“啥是佩奇”话题阅读量则高达3亿次之巨,这是主创者所始料未及的。
2020-04-03更新 | 2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名校联盟新高考研究语文试卷三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________,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西方的语文课程与教学非常强调“批判性”,无论是总述还是细部,_________。许多表述即使没有“批判性”这三个字,_________。譬如,“认识作者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前提及隐含的意义”“识别别人讲话中的宣传成分和基本态度”等。在西方,“批判性”不仅作为一种治学的技巧来传授,而且被当作一种理想的人格来影响学生。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月29日晚,咪蒙公众号发表了《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该文主人公是某市理科状元,家境贫寒,名校毕业后不断打工贴补家用,最终因病早逝。在“寒门”“状元”“死亡”等多种标签加持下,此文迅速刷爆朋友圈,收获了无数人的眼泪。

但次日一早就有网友指出该文存在诸多疑点,内容疑似虚构。如文中晒出的中学照片在四川某市,但该校并非全省排名前几;照片中标注时间为2011年10月,而该校操场是2012年秋才修好的;该市当年的理科状元现正攻读博士学位;主人公2013年看网络剧《灵魂摆渡》,而《灵魂摆渡》首次上线在2014年2月;主人公“进阿里两年就升到了P7”,而阿里公关部称两年升P7不可能等。

面对汹涌的质疑,咪蒙团队回应称该文为非虚构写作,“细节上做了模糊化处理”。然而,一旦细节不可信,非虚构文本就无法称其为非虚构,而已堕落为网友谑称的“韭虚构”。为了流量,为了受众,为了金钱,为了收割大量韭菜,咪蒙团队不惜以虚假故事熬制鸡汤,骗取大众情感。


(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2)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90个字。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到底何为国学?胡适说:“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显然,胡适的定义外延过于宽泛,内涵不够确定,所以没有被广为采纳。后来大家把国学和我国的固有学术联系起来。钱穆提出:“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事,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马一浮也指出:“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这是与胡适不同的国学定义了。长期以来,学界使用的事实上是后一个定义。不难看出,只就这两个定义所涵蕴的范围而言,国学概念的界定,已经历了内涵收缩的过程。一个概念的成立,其涵义不应过宽过泛,否则将造成概念的流失。为此,马一浮又给出了国学新定义。他认为定义国学为固有学术,内涵还失于宽泛笼统,仍不易把握,使人不明白是何种学术。所以他提出:“今揩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马一浮给出的国学定义,学理意味极深厚,可惜时人未予重视。

(节选自刘梦溪《国学辨义》)

材料二:

国学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一个词。事实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也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现在不是都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吗?什么叫“特色”?特色表现在什么地方?我觉得,特色最容易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都属这个范畴。这些东西也是能够交流的,所谓“固有”并不排除交流,这个道理属常识范围。以上这些学问基本上都保留在我们所说的“国学”中。其中有不少东西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华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不但对中国人发挥影响,它的光辉也照到了国外。最近听一位领导说,他在新德里亲耳听到印度总统引用中国《管子》关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话;在巴基斯坦他也听到巴基斯坦总理引用中国古书中的话。这足征中华智慧已深入世界人民之心。这是我们中国人应感到骄傲的。所有这些中国智慧都明白无误地表露了中国特色,它产生于中国的过去,却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今天,连将来也会受到影响。

(节选自季羡林《谈国学》)

材料三:

究竟何谓国学?国学内容究竟何指?又该如何理解?迄今仍众说纷纭。理解的歧异主要表现在国学内容究竟指何方面。吕思勉说:“国学者,吾国已往之一种学问,包含中国学术之性质与变迁,而并非与外国绝对不同之学问也。……又常有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等以区别东西洋之文化,实亦不然。”吕思勉对国学并未就学术本身予以界定,只是较为概括地指出国学包含中国学术性质与变迁,尤为强调国学与西学并无绝然不同,而在这方面是有深意的。它表明吕思勉并不认同国学与西学是古今之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反击了西化派认为国学与西学绝然对立,不可调和,而必以西学取代国学的观点。虽然就国学本身而言,吕思勉并未讲得分明。

(节选自姜寿田《国学概念的提出与辨析》)

7.下列对材料中“国学”概念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胡适对“国学”概念的界定过宽过泛,事实上已造成了“国学”概念的流失。
B.马一浮将“国学”揩定为六艺之学,内涵确切容易把握,在国学界影响深广。
C.季羡林认为“国学”要放在古今中外框架下考察,打破中国“固有”的观念。
D.吕思勉指出“国学”里面也包含了西学成分,因此国学不是古学,而是今学。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梦溪认为,与胡适不同,钱穆和马一浮将国学和中国的固有学术联系起来,使国学概念变得明确,尤其是马一浮的国学定义。
B.季羡林指出,国学虽与过去有密切联系,但与现在甚至将来的联系更为紧密;国学虽然诞生于中国,但照样能够影响世界。
C.姜寿田认为,吕思勉虽然没有明确界定国学概念,却强调国学与西学有相通之处,从而反击了以西学取代国学的主张。
D.总体而言,三则材料对于国学概念的阐述各有侧重,也可互补,国学既是本国固有的,也与世界相通,封闭中有开放。
9.比较马一浮和吕思勉对于“国学”理解的异同。
2020-04-03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名校联盟新高考研究语文试卷三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住在溪边

张宪光

搬到大张泾的溪边两年多了,独赏四时景物,静观晨昏天色,多少将那人生的焦灼稀释了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是寻常的景象,每次散步我都要去看望那只白鹭,就像看望一位老友。它似乎一直在那儿,或停于水中杂木之上,或优雅地掠过河面,或没入竹丛深处。而让我沉迷的,则是观水。五六月的水色是清明的,七月的雨水则让水位一下子涨了三十多公分,也变浑浊了,晨昏时刻水波旖旎流转,最是让人莫测深浅。那深绿色的河水里,究竟有多少游鱼,有多少淤泥,有多少水藻荇,有多少动物的尸骨,还有多少肮脏的垃圾,没有人知道。但是河水依然悠哉乐哉,每天随风泛起波纹,缓缓地流淌,藏污纳垢的同时,保有一份淡然。仅仅看着那默默的河水,心里便感到一种安定,一种无忧无惧的从容。

溪边的蝉声,总让我想起歙县的渔梁街。我曾在那里的一幢老房子里住过几天,每天都可以听见河对岸知了和鸟儿的怪叫声,把我从寂静中叫醒。窗子下面,就是徽溪,发源于黄山东麓,一路迤逦而前,汇入新安江。晚上推窗而望,零星的渔火闪闪烁烁,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江面上。那几天的晚上,朋友们坐在桌边,一杯一杯复一杯,在月色里对酌,似乎忘掉了整个世界,不知今夕何夕,不知身在何处,但闻蟋蟀声时起时落。酒酣,复继之以茗谈。谈了些什么?胡开文的墨,巴慰祖的篆刻,腐乳及酱菜,黄牛肉,鬼故事……偌大的禅院,空荡荡的,黑魆魆的,除了我们的声音,便只有淡淡的月色,以及偶尔传来的蝉声。

住在溪边,喜欢听雨,也喜欢独坐窗前,看着晚霞一点点烧红了西天,然后从树巅慢慢落下去,淡下去。然后,看着暮色一点点从杂草丛中爬上窗台,爬上树梢,与笼盖四野的天色接起来。此刻,溪边的莽苍烟树全都静默着,樟树静默着,桂树静默着,成排的柳树静默着,散发着淡淡香气的四五棵香橼树静默着,长满了杂草的园子亦静默着。这个时候,我知道,这溪水,这园子,真正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此刻,我才懂得了辛波斯卡所说的那种“单向关系”:“我知道叶子、花瓣、核仁、球果和茎干为何物,也知道你们在四月和十二月会发生什么事”,但是,“矮树林,灌木丛,草地,灯心草……,我对你们说的一切只是独白,你们都没有听见”。然而在这个静寂的时刻,动物们则不甘寂寞地表达着它们的存在:鸟儿在鸣叫,虫儿在低吟,也许蚯蚓在泥土中翻身,远处的青蛙也时不时地吊吊嗓子。静寂与喧闹,仿佛是一对孪生兄弟,相反相成,不可须臾分离,这就是自然的声部。

说起来,我也是出生在溪边的。我的故乡就在溪边,水瘦山寒的那个冬天,母亲不知怎样咬断了脐带,将我带到了这个世界。那个名叫西崮的山村,前边有一条清浅的小溪,水源来自上边的一个群山环抱的河坝。山都不高,但恰好围成一个河坝,将四山的雨水、山溪汇在一起,成为整个村子的水源。从河坝流下来的水,沿着一个不高的崖壁流下来,汇成一个石盆,再蜿蜒而下,清清浅浅地汇入下游的大河。村子的后边,也是一条小溪,从北崮那边流下来,与村前的小溪汇在一起。记得有个堂兄带我去崖头下洗澡,溪水不大,落在身上沁凉无比。那晚的月色,也很明亮。回沪之前,专门去了一趟西崮,村子里盖了瓦房,修了水泥路,吃上了自来水。山前的小溪不见了,山后的小溪不见了,不是被填平了,就是塞满了垃圾。我出生的那栋房子早已不在了,亲戚们也多搬离了那个村子。十几年前回乡去,那个石盆以及两条小溪都还在,如今都已经不在了。

住在溪边,于这暑热中体验昼气的纷扰,也不免想起渔梁坝夜气的深邃,想起去年园中干枯的三叶草和雏菊。东坡诗云:“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 住在溪边,本是偶然的事,非有意为之,现在就要离开这条可爱的溪水,其实也不必过于伤感。人生不过是从一处溪边到另一处溪边,而那些始终呆在一处的人也会暂时离开,去别处的溪边与市镇看风景。不管怎样迁徙不定,此处的我们似乎总是可以听到彼处溪流的淙淙回响。倘能以蝉鸣蛙噪为鼓吹,以鹭飞清溪为清凉散,则处处可以自安,不必在意那酷暑与流转了。

(选自2018年8月21日《文汇报·笔会》)

10.有人说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表述太啰嗦,你觉得呢?
11.简要说明文中加点词“单向关系”的内涵。
12.作者时常由此处的溪边,写到彼处的溪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3.综合全文,说说“住在溪边”给了“我”怎样的人生启悟。
2020-04-03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名校联盟新高考研究语文试卷三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哀伟朋赋》序

(明)汤显祖

昔人友朋之义,取诸同心。梦簧者得贤友,绝琴者伤知音,其致然矣。予年未弱冠,有友二人:钟陵饶伯宗仑,临川周无怀宗镐,皆奇士也。仑长不尽九尺,瘠而青,瞻视行步有异。镐长不尽三尺,髯甚口。当予谭说有致,仑笑龂然,镐笑轩然。三人嵯峨蹒跚而行乎道中,旁无人也。

仑父废莪公于丰城李大司马遂,镐于钟陵张大司马臬、南昌刘都督显,皆中表。少长其家,故习谭帝王大略,所喜皆大臣将相筹策占候之事。而仑复晓夜诵书,常与予映雪月,交书而尽,已。同卧处三岁余,前后别去。至同赴南宫,试都下,卧未尝有异衾枕,履袜先起者即是,不知其谁也。仑同举进士,出理顺德,有洁清公忠之名。三察并关将吏,凡却万金。征试御史,病,告卒于临清,汰舟于姑孰。予在南祠,望江濆而哭之,曰:“伤哉伯宗!君亲友之望未,而遽尔乎!”

镐久为诸生,文字不伦,落去。益学骑射兵法,年四十,走长安,以策陈御史大夫炌,不受。说谭大司马纶,纶阴用其策而阳弃其身。镐发愤恚懑归而病目几瞑贫甚发尝所受异人书作黄金不就。苦饥,则学辟谷,然不可久。时来就予食。予为收教其子仲儿。壮慧而死,益自伤,慨然有长游不返之志。或止之,则曰:“重华、祖龙皆客死,何必我!”既而谓予曰:“我数梦之帝所,终当仙去,公不甚信我。我所有异书兵诀,长以与仑。”后仑死,而镐书散乱尽。所与卧起信宿,掀髯长叹者,又独予一人而已。

辛卯秋,裁六十,来送予岭南,握手而唏曰:“伯宗与予,独一子,皆不好读父书,无能言其父者,即从此长别。子能忘言于故友乎?”予怅然止之,曰:“勉饭自怡,长生固人所为也。”去大梅之南,夜梦镐来告别,指伯宗之旧馆曰:“镐如是矣。”予惊而晤,曰:“有是耶!”起而发烛踟伫,为赋而哀之。

(选自《汤显祖集》)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瞻视行步有异                                 瞻视:左顾右盼。
B.君亲友之望未                              塞:阻断。
C.以策陈御史大夫炌                       干:谋求,求取。
D.或止之                                        讽:委婉劝告。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髯甚口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交书而尽,                              度我至军中,公
C.文字不伦                                     勇气闻于诸侯
D.镐如是矣                                     还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家庭环境影响,饶仑经常谈论帝王之术,也喜欢读书,经常跟我换书而读。在京城参加考试时,饶仑跟我同住一处,要好到不分彼此,只可惜因病早逝。
B.周宗镐是奇士,却因所写文章不合官方正统价值观,长期沦于诸生。后来,他奔赴长安,想用策略向京城权贵谋求职位,却一一碰壁,于是更加落魄了。
C.我去大梅之南时,周宗镐来送行,他希望我能好好地评说一下他与饶仑的一生,并指着饶仑的旧居,预感到自己离大去之日也不远了,我只能竭力安慰。
D.本文简要地记叙了饶仑和周宗镐的生平遭遇,以及我与他们的交往情况,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两位知交或英年早逝的痛惜之情,或终生不遇的遗憾与感伤。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镐发愤恚懑归而病目几瞑贫甚发尝所受异人书作黄金不就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三人嵯峨蹒跚而行乎道中,旁无人也。
(2)说谭大司马纶,纶阴用其策而阳弃其身。
2020-04-03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名校联盟新高考研究语文试卷三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悼室人十首(其一)

(南朝)江淹

佳人永暮矣,隐忧遂历兹。

宝烛夜无华,金镜昼恒微。

桐叶生绿水,雾天流碧滋。

蕙弱芳未空,兰深鸟思时。

湘醽徒有酌,意塞不能持。


【注】①佳人:此处指江淹亡妻。②湘醽(líng):湘地名酒。
19.开首两句用“_________”一词,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20.本诗是如何表达对亡妻的悼念之情的?试简要赏析。
2020-04-0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名校联盟新高考研究语文试卷三

五、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孟子•离娄下》)

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朱熹)

21.上述材料,贯穿了一个共通的儒家哲学观念,即__________
22.综合三则材料,简析这种哲学观念的特征。

六、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句子默写 | 适中(0.65)
2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
(2)爱其子,________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_________,惑矣!(韩愈《师说》)
(3)今两虎共斗,_______________。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恨相见得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长亭送别》)
(5)我最怜君中宵舞,____________。看试手,_________。(辛弃疾《贺新郎》)
2020-04-0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名校联盟新高考研究语文试卷三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4.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努力不一定有成效、付出不一定有回报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没有成效或回报却依然倾尽全力的时候。


你经历过哪几次“长大”?有何人生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较难
考查范围: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著阅读、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12题)

题型
数量
语言文字运用
5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著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语言文字应用
2
阅读与鉴赏
3
作家作品
4
名著阅读
5
名句名篇默写
6
作文主题
7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0.65字音  字形选择题
2-30.4一般词语  关联词语  标点符号选择题组
40.4辨析并修改病句  搭配不当  结构混乱选择题
50.65情境补写  连贯语言表达
60.65压缩语段  谈观点,写评论语言表达
二、现代文阅读
7-90.4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实用类文本
10-130.4理解重要句子含意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品味语言艺术  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文学类-单文本
三、文言文阅读
14-180.15汤显祖(1550-1616)  文言文翻译  文言实词
四、古代诗歌阅读
19-200.4其他南北朝作家  诗  炼字、诗眼  评价思想内容
五、名著阅读
21-220.65《论语》  《孟子》  名著阅读  概括中心意思
六、名篇名句默写
230.65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七、作文
240.4青年成长  哲理与生活  材料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