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生物技术与工程 > 发酵工程 >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综合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24 题号:19916353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根系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苯甲酸、苯乙酮、丙三醇、苯甲醛等物质,这些物质会抑制青枯病原菌和其他植物的生长。由于土地限制等原因,同一土地多年连续种植现象十分普遍,这些物质产生的自毒作用越来越明显,造成花生产量下降。扬州大学已采用“采集根际土壤→选择培养→分离、纯化培养→菌种鉴定”途径筛选出将苯甲酸降解为无毒小分子(CO₂和H₂O等)的根际菌。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花生根系分泌的苯甲酸等物质属于其____________(填“初生”或“次生”)代谢物,合成该类物质的代谢的进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要从连作花生的土壤中寻找降解苯甲酸的根际菌?______________
(3)为确保能够分离得到苯甲酸分解微生物,常将土壤稀释液先进行选择培养,该培养基的碳源要求为________________,进行该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分离、纯化培养时,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接种,从物理形态角度考虑,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培养基。
(5)获得的菌种可通过___________工程大量增殖,并作为微生物肥料施用于土壤。采用微生物降解、修复土壤技术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
(6)筛选得到的降解苯甲酸的根际菌并不能直接推广应用,还需考虑的原因有哪些?(答出1点即可)_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解磷菌(主要为细菌)能够将土壤中植物不能利用的磷转化为可以利用的磷,在提高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促进磷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解磷菌能分解含磷化合物,使得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下图为从某植物根际土壤中筛选出高效解磷菌的部分流程示意图,步骤Ⅰ表示将1g土壤加入100mL灭过菌的PVK培养基培养,36h后,取10 mL培养液接种于100mLPVK培养基继续富集培养,连续富集培养3次后进行实验步骤Ⅱ、Ⅲ、Ⅳ(B、C中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与A相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用于培养解磷菌的培养基在接种前通常采取_____法进行灭菌。与A相比,B、C中的培养基多了_____成分。
(2)为尽快观察到解磷菌培养的实验结果,需将接种后的平板倒置于_____中培养,并同时设置一组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作为对照实验,其目的是_____
(3)在C中分离培养出解磷菌后,通过测量_____的直径,比较它们的比值可确定其解磷能力,从而筛选出目标菌株。
(4)分离出的解磷菌,需通过分子鉴定进一步确定其种属关系。常用方法是对细菌的核糖体RNA(16SrRNA)所对应的16SrDNA进行序列分析,在测序前一般采用菌落PCR的方法进行扩增。
①菌落PCR直接以菌体热解后暴露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与传统PCR相比更加省时省力,其原因是_____
②在PCR实验的具体操作时,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配方用_____向微量离心管中依次加入各组分,按照下图的设计设置好PCR程序,其中a表示_____过程。

③在进行菌落PCR时,首先根据_____设计引物。已知相关的上游引物序列为5'-GCAATGCGTAGCCTCT—3',则下游引物的序列最合适的是_____
a.5'—ACAATATGTATAATCT—3'               b.5'—TCATGAGCGCATAGTT—3'
c.5'—GCAATGCGTGCATTGC—3'               d.5'—AGAGGCTACGCATTGC—3'
2022-04-14更新 | 316次组卷
非选择题-实验题 | 较难 (0.4)
【推荐2】某小组开展“市售鲜猪肉中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的研究,进行了相关实验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1)菌株的分离纯化:切取鲜猪肉表层样品接入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中,放在37℃摇床振荡培养18h。取肉汤接种于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培养后再挑取单菌落,接种培养,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次挑取单菌落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多次重复此步骤。菌落是指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______________;操作过程中液体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反复接种固体培养基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纸片扩散法对猪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实验。
步骤1:用打孔器制成直径约6 mm的圆形滤纸片,浸入一定浓度的氨苄西林,烘干;
步骤2:取含大肠杆菌的菌液均匀涂布于______________上;
步骤3:在培养基上,每隔一定距离贴一片含药物的圆形滤纸片,培养,观察。
分析与评价:
①观察发现,在每个纸片周围都形成了抑菌圈,其直径的大小表示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的敏感性。抑菌圈直径越大,敏感性越______________(填“高”或“低”)。
②发现在抑菌圈外长满多种不同形态的菌落,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欲比较五倍子和黄连提取液对猪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为治疗提供依据。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
2017-05-25更新 | 619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塑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由于它的物理化学性质很稳定,又疏水,自然降解时间需要500年以上!在过去的50年里,全球塑料产量增加了20倍,在环境中留下了70亿吨的垃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杨军团队经过13年的潜心研究,发现黄粉虫肠道内的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的最主要成分——聚苯乙烯。以下为他们的研究过程,请分析作答:
(1)分别用等量的麦麸(把小麦种子加工成面粉过程中余下的外皮,是黄粉虫喜爱的食物)和泡沫塑料喂食黄粉虫,30天后实验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a. 据图1可知,饲喂30天后黄粉虫吃掉泡沫塑料_________克。
b. 据图2可知,泡沫塑料组与麦麸组黄粉虫存活率________,说明________
c. 为证明“聚苯乙烯被黄粉虫吸收利用了”,请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
(2)给黄粉虫喂食对肠道菌群有很强抑制能力的庆大霉素,十天后,肠道里面的菌群数量降到零。再喂食聚苯乙烯,发现黄粉虫对聚苯乙烯的降解效率几乎为零。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最终从肠道菌群中分离出两种能分解聚苯乙烯的细菌,以下是实验过程,请补充完善分离实验的操作步骤。
a. 制备黄粉虫的________________
b. 聚苯乙烯降解菌的富集和分离:将适量菌悬液加入含聚苯乙烯薄片的____液体、固体)无碳培养基中培养,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
c. 60天后,实验组的聚苯乙烯薄片明显变小变薄,将培养物用___法接种并培养得到单个菌落;
d. 对上述菌落进行筛选,得到对聚苯乙烯有较强降解能力的两种细菌,经鉴定为微小杆菌和金黄杆菌。
2021-10-05更新 | 6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