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生物技术与工程 > 基因工程 > 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72 题号:2946156
自然界中能够产生生物荧光的酶的统称为荧光素酶。荧光素酶及其合成基因在生物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利用。
(1)荧光素酶基因常被作为基因工程中的标记基因,其作用是将__________________筛选出来。
(2)下表为4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酶切位点,右下图为含有荧光素酶基因的DNA片段及其具有的限制酶切点。若需利用酶切法(只用一种酶)获得荧光素酶基因,最应选择的限制酶是____________

限制酶Msp ⅠBamH ⅠMbo ⅠSma Ⅰ
酶切
位点

(3)利用PCR技术扩增荧光素酶基因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使荧光素酶基因数量呈______________方式增加。
(4)迄今为止,可将上述具有荧光素酶基因的运载体导入动物细胞的技术,应用最多的、最有效的是________________。经一系列步骤,将所获得的胚胎早期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移植到雌性动物的____________或子宫内,使其发育成为具有新性状的动物。
(5)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胚胎分割,可以提高胚胎的利用率,但在进行分割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荧光素酶在ATP的参与下,可使荧光素发出荧光。生物学研究中常利用“荧光素一荧光素酶发光法”来测定样品中ATP的含量。某研究小组对“测定ATP时所需荧光素酶溶液的最佳浓度”进行了探究。
[实验材料]1×108mol/L ATP标准液、缓冲溶液、70 mg/L荧光素溶液(过量)、浓度分别为10、20、30、40、50、60、70 mg/L的荧光素酶溶液。
[实验结果]见下图。

[实验分析与结论]
①实验过程:为使结果更加科学准确,应增设一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对照。除题目已涉及的之外,还需要严格控制的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至少写出一个)。
②实验结果:由图C可知,____________点所对应的荧光素酶浓度为最佳浓度。
(7)食品卫生检验中,可利用上述方法测定样品中细菌的ATP总含量,进而测算出细菌的数量,判断食品污染程度。测算的前提是每个细菌细胞中ATP的含量_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推荐1】植物细胞壁中含大量不能被猪消化的多聚糖类物质,如半纤维素多聚糖、果胶质(富含半乳糖醛酸的多聚糖)等。研究人员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出转多聚糖酶基因(manA)猪,主要流程如图所示,图中neo为标记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获取目的基因采用的限制酶是BamHI和BglⅡ,但是处理后的目的基因后并不能避免自身环化,原因是________。处理质粒应采用的限制酶是________
(2)图中通过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_________,以用于制备PCR扩增需要的引物,引物的作用是________。基因工程的核心环节是图中的________(填标号)。
(3)如果要一次性获得更多的转基因猪,可在囊胚期对早期胚胎进行胚胎分割,操作时要注意_________。获得的转基因猪中的manA主要在_________中进行表达。
2023-10-10更新 | 243次组卷
【推荐2】生物工程生产PG酶,蛋白质谷氨酰胺酶(PG酶)能催化蛋白质发生脱酰胺反应,增大蛋白质的溶解性,提高食品工业中蛋白质的利用率。利用谷氨酰胺-甘氨酸为唯一氮源,可以筛选土壤中产PG酶的金黄杆菌,流程如图所示。

(1)结合图1分析,在生产PG酶的过程中,使用培养基Ⅰ的目的是对土壤中产PG酶的金黄杆菌进行富集培养(富集培养是指在目的微生物含量较少时,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点,设计一种选择性培养基,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使目的微生物在最适的环境下迅速地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由原来自然条件下的劣势种变成人工环境中的优势种,以利于分离到所需要的菌株。),因此我们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在培养基Ⅰ中加入________,从而使金黄杆菌的数量快速增加。该生产过程中使用培养基Ⅱ的目的是________
(2)科学家常常利用基因工程方法从大肠杆菌细胞内获得产物,图2为一种高效生产PG酶的方案。图2中过程①应用了PCR技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PCR过程中引物的长度是影响PCR特异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B.PCR过程中新链的合成方向只能从5′—3′
C.PCR过程中引物不可以重复利用
D.复性时引物与单链DNA模板结合

(3)完成图2中过程②需要先将PG酶基因与pPIC9K质粒重组,这个过程被称为________
(4)如图为相关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识别和切割位点,根据图2、图3分析,选择用于切割pPIC9K质粒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________
2024-05-16更新 | 41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3】棉铃虫是一种危害棉花的害虫。我国科学工作者发现一种生活在棉铃虫消化道内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能分泌一种毒蛋白使棉铃虫致死,而这种毒蛋白对人畜无害。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科学家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毒蛋白基因转入棉花植株并成功表达,棉铃虫吃了这种转基因棉花的植株后就会死亡。花粉管通道法是指:利用植物花粉萌发时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毒蛋白基因送入胚囊,进而导入不具备细胞壁的合子或早期胚体细胞,借助天然的种胚系统,形成含有目的基因的种胚。
(1)下列所示的黏性末端是由________种限制酶作用产生的。

(2)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毒蛋白基因导入棉花细胞,此过程是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中的第三步,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减少获得目的基因的盲目性,在获得真核生物的目的基因时,应尽量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3)该目的基因在导入受体细胞前需要与载体结合,目前经常使用的载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检测该目的基因是否表达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08-28更新 | 4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