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11届湖北省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卷
湖北 高三 阶段练习 2011-01-06 65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文化史(旧)、政治史(旧)、选修(旧)、中国古代史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近现代史 、经济史(旧)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 章太炎在《国故论衡·小学概说》中指出:“盖小学者,国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岂专引笔画篆、缴绕文字而已。苟失其原,巧伪斯甚。”古代“小学”的表面形式是指
A.学校B.训诂学C.考据学D.文字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2. 汉唐“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明代废丞相后,内阁首辅“预机务,出纳帝命,率遵祖宪,奉陈规诲,点简题奏,拟议批答,以被顾问”。与汉唐丞相不同,明代内阁首辅
①奉命拟旨,没有建议决定权                    ②可以封驳皇帝谕旨
③不能直接插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政务④可以直接插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政务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3. “人才之不足,或者归咎于科举,以为教之以课试之文章,非独不足以成天下之材,反从而困苦毁坏之。科举固非古,然观其课试之文章,则圣人之经,前代之史,道德仁义之宗,治乱兴亡得丧之故,皆粹然于其中,则其与古之所谓‘学古入官’‘学而优则仕’者何异?”能够支持上述观点的正确史实是
A.唐朝设明经科,培养了实用人才
B.北宋设进士科,培养了人才
C.王安石变法中重编教科书,整顿太学
D.明代八股取士,不利于人才培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4. “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描述的古代文学成就是
A.楚辞B.唐诗C.宋词D.元曲
2011-01-06更新 | 7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湖北省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5. “可是战争结束时,战败国沙皇俄国‘不割寸土,不赔一个卢布’(尼古拉二世语),却要中国人民去接受战胜者的宰割。”为此,中国
A.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约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B.失去了西北地区包括伊犁在内的七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C.继续丧失南满铁路及其支线的权利
D.失去了京津地区的军事控制权
2011-01-06更新 | 6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湖北省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名校
6. “宗教改革以来的社会化潮流也使新教各派积极从事社会文化活动,参与社会改革,把建立人道主义社会秩序作为教会的神圣职责”。能够论证该观点的史实有
A.马可·波罗介绍了东方文明B.利玛窦传播了东西方文化
C.克伦威尔打败王党军队D.19世纪末,传教士在山东的活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7. 杜威访问中国时评论道:“世上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特别是关于社会方面的。同时,也很少见到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有些辩论本来可以用来维护已建立的秩序和现状的,却一点不被重视——事实上,闭口中不谈”。杜威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一二?九运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8. “不仅在中国,就是在欧洲,太平天国革命也成为一个启迪的源泉”。太平天国对欧洲的启迪主要表现在
A.引发了俄国19世纪中期的农奴起义
B.太平天国平均分配土地政策有助于解决欧洲贫富不均问题
C.太平天国允许外国来华贸易符合自由贸易原则
D.马克思获得了一种对农民革命之可能性的新见解
2011-01-06更新 | 4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湖北省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9. “虽然1937年的中国事变表面上是由关东军策划的一个地方事件,但实际上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有预谋的阴谋。……自从关东军成功侵占东北以来,军国主义者就以牺牲文官政府为代价,一举跻身于国家政治。……他们冷酷地追求权力,公开宣扬扩张,乐意诉诸恐吓和暗杀等手段,这暗示了某种非正常行为。”材料表明七七事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制定“大陆政策”,全面侵华蓄谋已久
B.“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的成功启示
C.日本武人专政取代文官政府的斗争手段
D.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10. 德加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其完成于1860-1862年的油画作品《贝列里一家》反映了画家舅父母和两个表妹这样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作品不能反映
A.男子居于家庭中的主导地位
B.男子的事业与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
C.家庭主妇的职能增加了
D.省力的家用设备和廉价的佣人减少减轻了家庭主妇的家务负担
2011-01-06更新 | 4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湖北省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11. 一战期间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变化表

造成上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B.同盟国遭受到战争的重创
C.协约国实力增强D.美国的参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12. 就在希特勒入侵苏联的那一天,丘吉尔宣布:“苏联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也是美国   的危险,正如苏联人为保卫家园而战的事业是全世界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民族的事业一样”为此,丘吉尔
A.与罗斯福发表《大西洋宪章》
B.推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德国侵略扩张
C.建立“东方战线”,构筑战略纵深防御体系
D.发表“铁幕演说”,遏制共产主义

二、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4)
1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赏刑明,则民尽死;民尽死,则兵强主尊。……凡赏罚之必者,劝禁也。赏罚敬信,民虽寡,强。……夫贵文学以疑法,尊行修以贰功,索国之富强,不可得也。”
“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故言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韩非子》
材料二:“三代以上之法(最初的法律)……未尝为一己而立也,是为天下人而立。而后之人主,既得天下,惟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辛亥革命》
材料四:“那些使外在立法成为可能的强制性法律,通常称为外在的法律。那些外在的法律即使没有外在的立法,其强制性可以为先验理性所认识的话,都称之为自然法。”
“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的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而不应该有其他的情况。”
“最高权力本来就存在于人民之中,因此每个公民(仅仅作为臣民)的一切权利,特别是作为国家官吏的一切权力,都必须从这个最高权力中派生出来。当人民的主权得以实现之时,也就是共和国成立之日。”
“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个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个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在这方面,如同其他各方面一样,防御规定必须与攻击的危险相称。野心必须用野心对抗。”
“法治就是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来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                                          ——《西方法制史》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归纳韩非子的法治主张并作简要评价。
(2)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的法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法治主张的历史背景。
(3)材料三中孙中山的法治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4)与材料一相比,材料四的法治思想有何特点?
2011-01-06更新 | 2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湖北省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4)
14. 材料一:中央权威的丧失以及随之而来的分权和权力的地方化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把政治权力分到各镇治所,这意味着许多这样的城市成了地区性大都会——有大批富裕官户和从事服务行业的人的大规模行政中心。同时,在财政方面又给了各镇新的自由,此举意味着该镇的岁入被就地使用而不是上缴京师。……其中较重要的为长江中下游的成都、江陵以及扬州,这些商业繁荣和行业俱全的大城市成了地区中心,小城镇和地方集市网络在它们的郊区发展起来,其中有些网络还涌现在地方军戍守的镇的周围。到9世纪,以地区市场体系为基础的各级新的经济定居地开始在现存的各级行政中心旁边出现,从而使城市发展的过程呈现崭新的面貌。
城市化的总过程以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人口的普遍南移不但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而且工业和手工业也开始在长江流域发展起来。                       ——《剑桥中国史》
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末,“其时黄河决口,江苏北境竟成泽国,人民失业,无家可归者,无虑千万,咸来上海就食……上海在开埠以前,城市人口二十多万,到1949年,已超过500万。城区范围在开埠以前不到10平方公里……到1935年,航行在上海至汉口线的轮船为中国的招商局、三北轮埠公司、宁绍商轮公司的轮船共19艘……到20世纪30年代,长江沿江城市,东起上海,经南通、扬州、镇江、南京、芜湖、安庆、九江、汉口、岳阳、沙市、宜昌,西至重庆,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狭长工业带,……棉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是近代中国工业中最大的三个行业。抗日战争以前,长江沿江城市在这三个行业的产值在关内地区占将近一半。
到1936年,全国有本国资本的银行164家,其中总行设在沿江城市的有72家,占43.9%。上海是全国金融中心,是外资在华银行的集中地,也是本国资本银行最集中的地方。汉口是长江中游和中南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重庆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镇江、芜湖、九江、沙市则起着金融中转站的作用。
(1)据材料一分析唐朝长江中下游城市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近代长江中下游城市的发展原因有何异同?
2016-11-18更新 | 3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湖北省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卷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文化史(旧)、政治史(旧)、选修(旧)、中国古代史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近现代史 、经济史(旧)

试卷题型(共 14题)

题型
数量
单选题
12
材料分析题
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文化史(旧)
2
政治史(旧)
2,5,8,9
3
选修(旧)
4
中国古代史
5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6
中国近现代史
7
经济史(旧)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单选题
10.65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历程单题
20.6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单题
30.64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单题
40.64文学成就单题
50.64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单题
60.64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单题
70.64新文化运动单题
80.64太平天国运动单题
90.65日军的滔天罪行  日军的侵华暴行单题
100.64两次工业革命单题
110.64第一次世界大战单题
120.64第二次世界大战单题
二、材料分析题
130.6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孙中山三民主义
140.64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