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116 题号:1002365
政治制度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列图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2)材料二中所指的“一种完美的政治设计”是什么?这种政治设计又是如何通过自我完善而使英国“走向长治久安”的?
材料三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3)材料三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建国初期是如何体现的?“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作者的此观点说明了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政治制度的因素有哪些?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我们说中国古代的君主集权制是一种有限民主制的时候,我们必须把自己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中,在当时所能允许的范围内来理解自由、民主及专制的问题。中国古代大一统制度,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抑或是在文化上,当我们将其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领主制相比时,都可以看到它所具有的很大民主成分。

正是中国大一统制度所具有的这种巨大包容能力,使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获得了比中世纪欧洲宽松得多的环境条件,从而使中国古代人民享有很多欧洲中世纪人民所不敢想象的自由和民主。

——摘编自杨松华《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

材料二   毛泽东认为,现在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既不是欧美式的宪政,“也不是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政治”。同时,他认为,“目前准备实行的宪政,应该是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就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反动派的专政”(1940220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不同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埃政权,尽管二者都实行民主集中制。苏维埃政权是苏联模式的简单照搬,党组织的意志直接面对国家行政机关,并起支配作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作为民意机关的参议会,参议会由民选及政府聘请的参议员组成。参议会比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人员构成上要广泛得多,有共产党员、国民党员、救国会员、无党派人士,甚至还有居住在边区的国际友人。

——摘编自唐江丽《毛泽东关于“宪政”到底说了什么》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世纪欧洲相比中国古代“有限民主制”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民主宪政方案的依据,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022-02-17更新 | 15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对自己的事务进行直接管理,即人民不间断地直接参与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

——乔.萨托利《民主新论》

材料二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雅典政治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政治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孟德斯鸠所说的“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进行历史解释。
2021-03-04更新 | 20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王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

——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嬗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治边政策的特点
2021-10-24更新 | 2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