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 科举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2 题号:1003504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周游列国,为实现其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四处奔走,其所关怀之核心。乃是现实政治,而非纯粹的知识。而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以后,大多读书人积极入世,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以期通过对知识资源的掌握谋取仕途,参与政权建构,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就直接产生了大量以服务现实政治为目的的知识分子——士大夫。在先秦,中国尚未形成规范的选拔机制,选拔士人参与政治及士人的进阶,主要依靠诸侯的赏识。但是,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并不成熟和规范,而统治者也一直在主动地进行制度设计,促使士人与权力进一步结合。直到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成为往后中国政治吸收、笼络士人的常规机制,并越来越成熟,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的结合趋于制度化、规模化。

——据刘广莉《依附与独立:中西古代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的面向》整理

材料二   沈阳知识界爱国志士从1931年底到次年1月冲破日伪军警特务严密监视。将生死置之度外,搜集整理反映九一八事变实况的材料,编辑成《TRUTH》汇编,向国联调查团上书,捍卫中国话语权。大学教授刘仲明、社会教育家张韵冷、医学家刘仲宜等九人,在递交的材料上郑重签名,史学界称其为沈阳“九君子”。经三位英国绅士书写证明信等方式辗转协助,形成符合国际法惯例的文件,历经周折.上交给李顿调查团。调查团形成了以(TRUTH》等材料   为主要依据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对日军侵略行径作出了三项定论:一、“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此为中国及列国共认之事实”。二、日军在九一八事变中有计划的军事行动,“不能认为合法之自卫手段”。三、“满洲国是日本一手操纵和控制的政权”,“不能认为由真正的及自然的独立运动所产生”。1933年2月,国联特别大会就上述问题达成共识,一致通过。日本恼羞成怒,宣布退出国联。

——据徐建源《从六君子、七君子到九君子——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君子精神和救国担当》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不断融合的阶段性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时代精神。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科举取人对身份限制的变化主要是指突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固化的门第限制与士庶藩篱。唐人刘秩论及隋代选举曰:“隋氏罢中正,选举不本乡曲,故里闾无亲族,井邑无衣冠,人不土著,萃赴京畿……五服之内,政决王朝,一命免拜,必归吏部。”隋朝的罢中正之举,表明士庶之间的封闭式身份等级制的破灭,而收回地方长官的辟署属吏权,则表明选官制度向适应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隋朝取士除规定“工商之人不得入仕”之外,对选举对象已无正式的法律和制度上的限制。

材料二   唐后期公举和私荐的泛滥及请托之风的盛行,干扰了以考试成绩定取舍的基本原则,又由于考场制度尚不严格,伪弊之风颇为炽盛,针对上述弊端,宋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格和完善考试制度,以期真正实现“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主要有以下措施:废公卷、公荐;锁院、糊名与誊录;规范考场规则……凡犯禁者,受到殿若干举的处罚(南家时“怀挟殿五举”即十五年内不得参加科考);分三级考试……省试合格者由皇帝亲自复试,称殿试,即第三级考试,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为“天子门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银华《论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及消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科举取士对身份限制的变化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严格科举考试的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所体现的精神。
2021-01-07更新 | 7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对官员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中魏晋时期选官制度是什么?其对官员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对这一制度进行评价。
2020-10-17更新 | 5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 而今设立的九品中正制,官员等级的任命和荣辱都掌握在门阀士族手中,控制皇帝的赏罚,霸占了朝廷的权威。或者通过贿赂私通,或者耍手段徇私更改个人考评。爱憎和虚实全在于己,对公不负考核之责,对私不怕告发。用尽心计,钻营各方。廉洁谦让的风气消失了,得过且过的习俗形成了。天下纷乱,只争品级和官位,没听说谦让,我为圣朝感到羞耻。所以导致高级官员中没有平民出身,下级官员中没有氏族门阀出身,因此怠慢君主,贻误政事,这个制度是朝政混乱的根源。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45·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2019-10-12更新 | 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