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经济类热点 > 生态保护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3 题号:10077727
(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减少大疫带来的损失,自西周以来,我们就有一套“医在王官”的官方医疗制度,即以政府的力量参与到医药行政、医疗组织乃至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去。唐代开始创建州一级的医疗体系,宋代将其下沉到县级,基层社会医疗体系初步得以建立,极大提升了普通百姓在瘟疫面前的自保能力。除此之外,政府也会拨付款项,积极动员民间力量参与到对病患的救治和疾病防控中来,许多地方富商士绅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地方的施医局等医疗机构多为临时设立的应急机构,太医院虽为常设,服务范围大多只限于皇室,宫廷高水平的医师很难参与到民间一线的防御工作中,地方的普通医师又缺乏监管,以至于出现庸医泛滥的局面。

——摘编自《古代防疫制度》

材料二   明清是瘟疫流行的又一高峰期。恰恰在这一时期,包括西医在内的西方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对于这种完全迥异于中国传统的防疫手段和方法,国人表现出了强烈的疑惑、排斥,最终在良好瘟疫防治效果的实证下,国人逐渐接受、认可了这一防疫思想和方法。随着近代包括东北鼠疫在内的大瘟疫的发生和防治,我国近代的卫生制度和防疫机制,在冲突和调适中逐渐建立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外国传教士,还是国内的知识阶层及民众,都在这一裂变中发挥了或引介、或口口相传的推动作用,更离不开晚清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强制推动之功。总之,近代防疫制度和卫生制度在瘟疫防治中建立了。它的建立,不仅有别于传统中国的防疫习俗,更为重要的是,它推动了中国疾病防疫标准和防疫机制的国际化。

——摘编自杨银权《中国近代防疫体制建立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疫病防治的主要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防疫机制建立的背景,并说明其影响。(6分)
【知识点】 生态保护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末期,所有北约国家都不得不面对环境恶化带来的挑战。随着冷战缓和时代的到来,欧洲公众对北约缺乏好感。出于对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考虑,1969年美国推动北约组建了“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美国提出委员会不能重复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已在进行的各种应对空气污染尝试的项目,而应起到补充作用。1972年英国、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荷兰和美国在北约现代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同意在多边框架下进行低污染动力系统开发项目的合作,同意每年举行专题研讨会,就本国最新的研究和进展保持沟通。

材料二   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积极介入社会领域尤其是环保领域的事务,这被视为北约除防卫协作和政治协商功能之外的“第三维”。委员会开展的试点研究及成果,被许多国家起草控制空气污染立法时采用,对推动跨大西洋的环保合作,推动科学合理防治空气污染问题的解决发挥了积极作用。其间,北约盟国特别是美国尝试推动同苏联在环保领域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冷战对峙的局面。但是,美苏之间的双边合作并没有全面地实现东西方、南北方之间的环保合作,全球范围的环保运动仍然任重而道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勇安、乔晶花《北约与跨大西洋的空气污染治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建立的背景及其运行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的影响与不足。
(3)综合上述材料,就国际合作谈谈你的认识。
2021-06-26更新 | 1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为了减少大疫带来的损失,自西周以来,我们就有一套“医在王官”的官方医疗制度,即以政府的力量参与到医药行政、医疗组织乃至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去。唐代开始创建州一级的医疗体系,宋代将其下沉到县级,基层社会医疗体系初步得以建立,极大提升了普通百姓在瘟疫面前的自保能力。除此之外,政府也会拨付款项,积极动员民间力量参与到对病患的救治和疾病防控中来,许多地方富商士绅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地方的施医局等医疗机构多为临时设立的应急机构,太医院虽为常设,服务范围大多只限于皇室,宫廷高水平的医师很难参与到民间一线的防御工作中,地方的普通医师又缺乏监管,以至于出现庸医泛滥的局面。

——摘编自《古代防疫制度》

材料二   明清是瘟疫流行的又一高峰期。恰恰在这一时期,包括西医在内的西方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对于这种完全迥异于中国传统的防疫手段和方法,国人表现出了强烈的疑惑、排斥,最终在良好瘟疫防治效果的实证下,国人逐渐接受、认可了这一防疫思想和方法。随着近代包括东北鼠疫在内的大瘟疫的发生和防治,我国近代的卫生制度和防疫机制,在冲突和调适中逐渐建立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外国传教士,还是国内的知识阶层及民众,都在这一裂变中发挥了或引介、或口口相传的推动作用,更离不开晚清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强制推动之功。总之,近代防疫制度和卫生制度在瘟疫防治中建立了。它的建立,不仅有别于传统中国的防疫习俗,更为重要的是,它推动了中国疾病防疫标准和防疫机制的国际化。

——摘编自杨银权《中国近代防疫体制建立探析》

材料三   建国初期,中国疾病谱以传染病为主,公共卫生服务就显得更加重要。1952年,美军对我国东北、青岛等地投放细菌武器,中央人民政府发起反对美帝细菌战的防疫运动,在全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到1959年,爱国卫生运动取得巨大成就。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基本绝迹,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疟疾等几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也得到了有效的防治。

——摘编自江宇《治病即治国:爱国卫生运动和新中国的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疫病防治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防疫机制建立的背景,并说明其影响。(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能够有效防治疾病的原因。(5分)
2020-04-23更新 | 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史籍记载,黄河水患最早见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战国以来,各国的长期战争,大家竞筑堤防所致,此时亦有决水以浸敌国者。西汉初年,由于春秋战国以来水利失修,黄河河道被破坏,造成严重水患。汉武帝而动员包括社会各界的人士参与到黄河水灾的救助之中,同时利用朝廷的大臣来治理黄河水患。如元光三年的黄河水患;“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为了安置灾民,汉武帝还采取大规模移民的政策,将遭受水灾的民众迁离本土,迁往漠北地区或江南地区,使这些民众脱离了黄河水灾的侵扰,过上安定的生活。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汉平帝时,黄河、汴渠决口,冲坏河堤。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天,朝廷征调几十万军队,派王景和王吴修筑渠道和河堤。修筑的河堤从荥阳到千乘(现山东广饶县)海口绵延一千多里。虽然王景节约工程费用,但花费还是以百亿计算。第二年夏天,水渠建成了,汉平帝亲自巡视并下诏,令沿河郡国设立负责河堤的官员。研究表明,自王景治河后的800年中,黄河基本稳定,没有出现大的决溢和改道,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牛志奇《史籍中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朝黄河频发水患的原因。概括汉武帝治理黄河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汉时期黄河治理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黄河治理的意义。
2021-11-09更新 | 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