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宋明理学 > 宋明理学的影响、评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1008165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大都建立在人伦关系基础之上,并以纲常名教为指导。家族成员只有遵循人伦之道,各守其分、各司其职,才能保持家运隆通和延续家族发展。明清家法族规对妻子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妻子所应尽的义务也更为详细具体。把为子者是否能尽孝道视为核心问题,绝大部分都有对孝悌内容的表述,对不孝行为有严厉的惩罚措施。另外还强调不可因妯娌关系、财产争夺等因素影响兄弟关系,继而影响整个家庭乃至家族的和睦。家法族规还训教和引导后世子孙的修身行动,使之能在社会中立足,以维护个人、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社会地位,进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

——摘编自杨威、崔圣楠《明清家法族规伦理思想及其现代转化论略》

材料二   自清末至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对传统家族制度及其观念展开了质疑和激烈批判。如严复认为“若为挽救亡国灭种之祸”,束缚自由的家族制度尽可去之而后快。梁启超总结民族性缺陷“含家族制度外无由”;“有族民资格而无市民资格"“有村落思想而无国家思想”“只能受专制不能享自由”。辛亥革命后,有文章论证家族制度是专制制度之根据,与共和制度不相容,强调个人主义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的必要性。鲁迅认为在婚姻中,男女都不应当成为长辈的牺牲品;生育重心在“育人”,这样“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能成一个完全的人”。

——摘编自易明、陈先初《近代史上家族制度批判的多重维度——从清末到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家法族规的特点,并评价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时期相比,近代家族制度及观念的变化和成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宋、明时期,新儒学派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并与外来佛学相摩相荡,终于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宪宗亲自派人迎接佛骨,历时一个多月。据统计,中唐时期,唐代的寺院多达四万余所,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

——摘编自曾绍发《浅议韩愈反佛的原因》

材料三   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学经书中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通过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其中,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其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灏、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被称为“程朱理学”。从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反对佛教的理由与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020-11-11更新 | 9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材料四   2009年12月22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柬埔寨参加了孔子文化学校的揭牌仪式。目前,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众多孔子学院,孔子的思想学说日益被世界各国人们所关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孔子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怎么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
(4)据上述材料回答,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有何价值?
2020-02-06更新 | 3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材料一: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调和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荀子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是不完全一致的,他主张“性恶论”。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天人感应”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二: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正其谊(义),则利自在;……专去计较利,未必有利。”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 “存天理,灭人欲。” 而孔子则认为,“君子喻(看重)于义,小人喻于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共有3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并给材料一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孔子与朱熹的义利观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2013-11-12更新 | 8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