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辛亥革命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07 题号:10355348
中国近现代法制发展历程

材料一   《大纲》的产生经历了“考察政制——朝臣辩论——改革官制学制——准备起草——颁布《大纲》”等历史阶段……《大纲》规定皇帝有“宣告戒严之权。当紧急时。得以诏令限制人民之自由”。……《大纲》颁布的同时,还颁行了议院法与选举法要领及预备清单,其中预备清单列举了预备期九年内将要完成的各种任务。……

——董和平《关于<钦定宪法大纲>评价的另类视角》


(1)依据材料一概括《钦定宪法大纲》在形成过程中的特点,简述其颁布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是社1687年牛顿发表了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经典力学三大定律,会主义法制的创建与曲折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同时,也为后期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奠定了一定的民主法制基础。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前,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确立阶段。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依法治国方略逐渐形成并最终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以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为标志,依法治国进入贯彻与推进阶段,依法治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快速发展,依法治国进入全面推进的新时期。

——楚向红《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历程与基本经验研究》


(2)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法治国方略的发展分别经历了三个阶段,请任选其中的一个阶段加以阐释。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诗经》中记载了农民对“乐土”“乐国”“乐郊”的向往。孟子认为君王的“仁政”“必自经界始”。东汉何休认为,实行土地均分的“井田制”,能使社会进入“太平世界”。三国时期阮籍构想了一个无君无臣的“太初社会”。陶潜则描绘出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黄宗羲也提出恢复“井田”的政治主张。唐代黄巢起义、宋代王小波等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都是打着“均贫富,等贵贱”“均田免粮”等口号。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指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年颁布的土地改革法明确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基本路线是均等实现农民土地产权,建立农民个体土地私有制。作为土地改革的成果,农民土地私有权在1954年宪法中得以确认。党和政府认识到只有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才能最后解决农民的穷困问题,从一开始以互助组为模式的合作化尝试,到转向以合作社为主体的合作化铺开,最终建立了公有制的农民土地权属和使用制度。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申明,无论是土地集体利用还是交由农户家庭分散经营,都只是土地使用权的具体使用方式,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没变。

——以上均摘编自张佑等《实现农民土地产权: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改革的中心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人对农民及土地的认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中国农民土地产权的实现进程,并分析其启示。
2024-06-01更新 | 2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2)与时惧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3)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2016-11-21更新 | 47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晚清民变(反清民众运动)统计情况表

时间民变发生次数
1836-1845246
1846-1855933
1856-18652332
1865-1875909
1876-1885385
1886-1895314
18961911635

——摘编自杨庆垄《十九世纪中国民众运动的若干初步统计模式》

材料二   预备立宪开始初期,官制改革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仅遭到地方督抚的反对,而且还引起了立宪派的不满,他们认为,“政界事反动复反动,竭数月之改革,适今仍是本来面目”。“此度改革,不屡吾侪之望,田无待言”。立宪派一般要求在23年内开国会,如预备立宪公会电请“以二年为限”。立党派的努力在皇权的压制下毫无结果。他们慨叹:“日日言立宪,宪政重要机关之内阁,首与宪政之原则背道而驰。呜呼,其何望矣!”革命派则始终对清廷立宪持反对的态度,他们一方面纷纷痛斥清政府在搞“假立先”“伪立宪”,认为所谓的预备立宪“并不是真正立宪,实在拿立宪骗人”;另一方面则不断地发动武装起义,用革命的武器做出坚决彻底的批判。

——改编自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社会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立宪派与革命派对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态度。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