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清末新政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8 题号:1066365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0年,清商务大臣盛宣怀提出:要“效法西欧,振起商战……尤以创设商会为入手要端。”1904年,商部上奏清廷:“纵览东西诸国,交通互市,殆莫不以商战至富强。而揆厥(揣摩)由来,实皆得力于商会。”成立商会能够“通商情、保商利。”根据商部的意见,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等文件,成为商会成立的法律依据。到1906年,我国各地已建立商会、商务总会110个,逐渐成为各地区商人的组织。

——摘编自《商会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到1988年,全国工商联作为民间商会,成为国营、集体、私营、“三资”等各类工商企业携手发展的社团组织。各地工商联参加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积极进言建议。同时,并积极反映并参与解决与非公有制经济有关的用地、乱收费、乱募捐、财产安全、法律保障等问题。90年代中期,工商联已同海外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个工商社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还发起成立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会合作联盟,71个国家的80多个商会都加入到联盟中来。

——摘编自宋美云《改革开放后中国商会的崛起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成立商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国工商联的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晋南朝以来,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皇权主要依靠士族支持,以致皇权极不稳定。隋朝建立后,为了防止“关陇集团”等士族势力过分强大,实行了“偃武修文”的政策,通过文学、才能等治理国家的专门文化知识,选拔青年才俊参与新政权的管理。唐初科举考试限制浊吏、商贾子弟应举,但中晚唐的这种限制逐渐被打破。唐代按照诸府州文化程度、人口数量等因素分配各府州的解额,以照顾边远落后地区举子参加科考。

——摘编自金滢坤《科举制度创建对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

材料二   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的传统文人群体,“他们不仅疏离了国家,也游离了社会,成为无所依附的自由漂浮者”,士绅阶层遇上了从未有过的无比严重的生存危机。他们逐渐开始认识到不需要依附统治阶级,开始自觉地、主动地参与社会。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热潮的出现,大量新式知识分子崛起。同时,科举的废止,使一部分无钱无势的知识分子改而投笔从戎。进入20世纪初年后,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秀才从军热,大批有文化的青年涌入新军。

——摘编自王莹莹《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科举制度的特点,并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废除科举制产生的影响。
2022-09-03更新 | 22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回望1905

事件概况
日俄战争作为战场主人的中国宣布“局外中立”,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特例。从中国传统看是失道,即失去了统治的合道性;从西方国家观念看是不能捍卫主权,也失去了执政的合法性。同时,日俄战争的胜负,以实例向中国人“证明”了立宪优于专制,也就结束了以俄国还是以日本为学习典范的长期争议。
废除科举1905年中国已有新式学堂8277所,力主废除科举制度的袁世凯等人地位上升。日俄战争所带来的亡国危机也促成了科举制的废除。废科的一纸诏令犹如投入水面的一颗石子,它的震撼如同水波,在辛亥以后的数年乃至数十年间层层荡漾。一面是尊孔的浪潮一波接一波,一面是学堂学生、留学新贵的你方唱罢我登场。
邹容之死邹容的《革命军》一经出版,即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反响,被誉为“中国的《人权宣言》”,短时间内即出版29次,发行上百万册。邹容也因此遭到了清政府的追查与迫害和革命家章太炎一同被投入了监狱。1905年4月3日,邹容死于狱中。邹容死后,人们纷纷悼念,孙中山多次写信要求南洋华侨加快翻印《革命军》。
孙中山与严复会晤1905年孙中山来到英国,特地前往拜访严复。两人交谈的中心内容是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严复认为,   “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更新也。”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社会主义早期传播同盟会评议员朱执信在《民报》第二、三号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朱执信称“其所为文,奇肆酣畅,风动一时。当世人士以不知马尔克(马克思)之名为耻。”该小传称《共产党宣言》“既颁布,家户诵之”   “万国共产同盟会奉以为金科玉律”,并对剩余价值理论介绍颇多。

根据上述材料,请为1905年的社会状况拟定一个关键词并加以解读。(所拟定关键词须简明扼要,既可涵盖整体社会状况,亦可针对某一社会领域;280字左右。)
2021-10-26更新 | 2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中国近现代法律】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上的部分宪法

时间名称说明
1908钦定宪法大纲清末新政期间制定,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主要参照日本1889年宪法。共23条,其中维护君上大权的共14条,专制色彩明显。
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了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宪法精髓。规定了主权在民、国民平等,确立了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等体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但也存在因人设法的问题,后被袁世凯废除。

材料二   195211月,党中央作出决定,立即着手准备制定宪法。1953元旦,《人民日报》在社论里把制定宪法列为1953年的三项伟大任务之一。1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和参与下,在广泛参考了西方国家宪法和民国时期宪法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实际,经过七个多月的努力,前后易稿二十余次,最终形成了宪法初稿。宪法初稿先后经中央政治局确认和民主党派讨论后公布,广泛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据统计,约有1亿5千万人参与了讨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达138万多条。在合理吸收民众建议之后,宪法最终定稿。19549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了这部宪法。代表们在发言中纷纷表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从来没有过真正的民主宪法,这(五四宪法)将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宪法。

——摘编自王人博《法的中国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民国时期制宪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清民国时期与新中国初期在制宪实践上的异同。
2021-04-24更新 | 2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