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 康熙帝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4 题号:1076585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园中平地山岗和湖边树阴遮覆,像天生处处亭楼,珍宝堆聚,巧修成座座宫殿,神力人工在这里比美竞秀”——这首赞美清漪园景色的诗,听起来十分特别,原来这是一首译成汉语的藏文诗,它的作者是乾隆皇帝的御前常侍禅师来自青海的土观活佛。乾隆时期,清政府已经实现了对蒙藏地区的完备管理,不少蒙藏的高僧学者在朝为官,……清漪园的宗教建筑之多,在皇家园林中数一数二。万寿山后山的这片藏传佛教建筑群叫……成为国家强盛、疆域稳定、民族团结的象征。

——央视纪录片《颐和园(第二集)昆明有乾坤》解说词

材料二   中国不应当分裂而当统一,是孙中山先生一贯的思想。他认为:“中国统一,断不能指望外国列强,相反,中国内乱、分裂,莫不与列强有关。因为凡为军阀者,莫不与列强之帝国主义发生关系;而列强亦即利用之资以大借款,充其军费,使中国内乱,纠纷不已,以撮取利权,各占势力范围。”

——摘自金怡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观》


(1)根据材料一判断“清漪园的宗教建筑之多”的原因,并指出后山“藏传佛教建筑群”的名称。结合所学,列举清康熙年间加强对蒙藏地区管理的措施。
(2)阅读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孙中山关于“中国统一”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简述孙中山人生最后两年为统一祖国所做的努力。
【知识点】 康熙帝 孙中山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7世纪初,耶稣会士尝试以传统方法改变中国人的信仰,将极其有限的人力,集中到了学者出身或很有社会影响为的迭官贵人身上。然而,大多数中国人却只把耶稣会士视为地图绘制者、天文学家、艺术家、造钟匠和设计师。而且,中国的政治革命很容易打断耶稣会士在中国采取的长期的传教策略。

利玛窦是天主教会中国传教区的创始人。但是,他与天主教会在是否允许中国人敬祖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利玛窦认为,要改变中国人的信仰,最好不要禁止他们继续敬祖,因为敬祖与西方人崇拜圣徒差不多,而圣徒崇拜恰恰是西方上层神职人员所抨击的惯例。事实上,利玛窦很快就表现出对中国学识的尊敬。这样一来,耶稣会士不仅把西方文化传到了中国,也把中国学术带到了西方。

——摘编自(羡)菲利普·货尔南德兹—阿迈斯托《基督教世界外的基督德》

(1)根据材料,概括耶稣会士最初在中国传教的特点,以及遭遇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利玛窦“尊敬中国学识”的表现。

2017-08-08更新 | 2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60年4月,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毛泽东与老舍先生论及康熙。

毛泽东一开口便说,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他还说,清朝开始的几位皇帝都很有本事的,尤其是康熙皇帝。

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他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达赖喇嘛,护送六世达赖进藏,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国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满族进关时兵力只有5万多,加上家属也不过20万,以这样少的人口去统治那么一个大国,占领那么大领土,管理那么多人口,矛盾非常突出,康熙皇帝便发明了一个统一战线,先团结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后来又团结了汉族的上层人士,他还当面学习和继承了当时比满文化要先进得多的汉文化,他尊孔崇儒。在官吏的设置上,凡高级官吏都是一满一汉,大学士、尚书、侍郎、军机大臣都是如此。这样,康熙便非常成功地克服了满族官员少的困难,真正达到了神奇效果。

——引自新华网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列举康熙皇帝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突出贡献?
(2)据材料概括康熙皇帝入关后是如何运用统一战线政策确立并巩固清朝在全国的统治的?
(3)从康熙皇帝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重要历史启示?
2010-07-22更新 | 36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我国自古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处理好民族关系是古代政治家们尤为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疆域图

材料二   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唯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凉州都督李大亮以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上疏曰:“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近日突厥倾国入朝,既不能俘之江淮,以变其俗,乃置于内地,去京不远,虽则宽仁之义,亦非欠安之计也,每见一人初降,赐物五匹,袍一领,酋长悉授大官,禄厚位尊,理多靡费。以中国之租赋,供积恶之凶虏,其众益多,非中国之利也。”太宗不纳。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三   “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罗刹(俄罗斯)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朕亲政之后,即留意于此。”

——康熙


(1)观察秦朝疆域图,结合所学,列举秦始皇为拓展疆域,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李大亮认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体现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措施。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二,归纳康熙帝与唐太宗治理少数民族的共同手段,并指出康熙帝在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遇到了什么新问题?结合所学,指出康熙帝最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请简要评述。
2019-01-09更新 | 1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