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1 题号:10808132
《淮南子·主术训》说: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其治国主张的核心是
A.“民本”B.“重农”C.“仁政”D.“无为”
【知识点】 儒家解读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推荐1】小粤同学在研读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查阅的史料如下①“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靡百处则必以法数制之”。②“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据此判断,上述史料涉及的学派分别是(  )
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C.法家、墨家D.法家、道家
2022-02-26更新 | 85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战国末期,荀子曾将当时的各种学说一一驳斥,认为,战国混乱的原因之一是“百家异说”,要社会安定就要做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这一主张
A.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B.奠定了政治变革理论基础
C.顺应了政治发展潮流D.消弭了各家学派思想隔阂
2020-10-17更新 | 227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荀子·王制》中记载∶"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中庸》中则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些材料
A.说明统治者应提高道德修养B.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C.体现了鲜明的以民为本思想D.强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2021-02-24更新 | 4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