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 美苏“冷战” > 冷战的背景和原因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4 题号:10900635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国家出现就有了国际关系。它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40年代欧洲大事记

                                                   
1941年11月美国通知苏联《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
1943年11月美苏英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945年5月德国战败投降,由美、英、法、苏联分区占领
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依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40年代美英对苏联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二   法德两国尽管都是以基督教为主体信仰的国家,近代都受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但却是世仇宿敌。且不说高卢人与日耳曼人上千年的敌对,仅近现代法德之间便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交战。二战后法国担心德国东山再起,威胁自己,主张把德国建成像1871年以前那样松散的联邦,但遭到了美、苏的抵制。之后在美国的主导下德国进行了社会改革;法德也认识到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的冲突与对抗不利于欧洲的强大和各自经济的发展;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此,l958年法国总统戴高乐与西德总理阿登纳举行了第一次会谈,两个民族达成了谅解,言归于好,l963年两国还签订了合作条约。

     ——《世界近现代史资料汇编》


(2)根据材料二,归纳二战后法德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德关系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日本外相岸田文雄与法国外长法比尤斯在会见后的记者会上,回答了凤凰卫视记者的提问,两位外长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中韩的愤怒和欧美的不满,各自表态。

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中国和韩国有民众感到被(参拜行为)伤害了,(安倍)首相对此表示歉意。我们现在会注意他的表述言辞,而对于中国和韩国也要保持对话,注重对话的重要性,首相也会继续解释澄清他参拜的动机。

法国外长法比尤斯:我们清楚的表达希望中国和日本的关系越来越好,这两个(亚洲)大国应当成为友邦,这需要尊重历史的同时,尽量的让过去的过去,要寻找这样的一种平衡。

——摘自凤凰网


(3)依据材料三,法比尤斯对中日关系的看法与岸田文雄有何区别。你认为当前的中日关系可以从法德关系中借鉴什么?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开始核裂变的研究是在1941年。根据情报,德国从1938年已开始此项研究。美国政府决定成立专门委员会加紧此项研究的目的从一开始就很明确,就是要赶在德国前面制造出新型武器来。但到了1945年4月之后原子弹的研制已接近成功,要考虑使用这一新型武器时,该委员会充分意识到原子武器的出现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杜鲁门到波茨坦开会的第二天,接到国内密电,原子弹爆炸成功。他意识到,从此美国手中拥有了“无敌的轰炸力量”。在波茨坦会议上,美英既要严守秘密,又按捺不住要对苏联显示一下力量。对此,斯大林当时不动声色,只是说,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希望美国好好运用它来对付日本。实际上斯大林已经对国内发出指示,要加速进行其本国的核武器计划。1945年8月6日、10日,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冷战从人类第一次使用核武器开始。

——摘编自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成功研制原子弹的原因。
(2)如何理解“冷战从人类第一次使用核武器开始”这句话?
2022-01-11更新 | 7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部分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览表

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美国38102536
苏联1260699
英国7101393(1951年)
法国5001172
联邦德国4801001
日本320382
意大利290626(1951年)

材料二   1980年部分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览表

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美国2590011360
苏联120504550
英国44307920
法国633011730
联邦德国828013590
日本115709890
意大利36906480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力量对比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0-07-30更新 | 30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62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的演说中指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表明,“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必然会引发制度的“总危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斯大林的演说在西方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书”。

19463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他说:“美国和大英帝国的公民到处都可以享受的自由,在许多的国家里是不存在的,其中一些是十分强大的国家”。“不久刚被盟国的胜利所照亮的大地,已经罩上了阴影。

没有人知道,苏俄和它的共产主义国际组织打算在最近的将来干些什么,以及它们扩张和传教倾向的止境在哪里”。对此,斯大林谴责丘吉尔“站在战争挑拨者立场上号召同苏联进行战争”。

——摘编自叶江《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与冷战起源的关系》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演说内容的相似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两次演说。
2021-08-23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