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5 题号:1090383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未被中断,成为人类历史上延续最长的文明,在经历了外族入侵、朝代更替以及半殖民统治后依旧延续至今。相比之下,其他古文明和社会因种种原因而中断。例如,古埃及和希腊文明因罗马人的入侵而中断,内部腐败和战场失利则断送了罗马帝国的辉煌,波斯人结束了巴比伦的繁荣。

     ——摘编自[]熊玠著《大国复兴:中国道路为什么如此成功》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其他古文明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历久不衰的原因。

材料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两种治国理念?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你如何认识它们?

材料三   在现代东亚世界,新加坡提出了亚洲价值,主要是指东亚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价值体现。其被概括为五大原则:一、社会与国家比个人重要;二、国家之本在于家庭;三、国家要尊重个人;四、和谐比冲突有利于维持秩序;五、宗教间应互补、和平共处。

——摘编自吕元礼著《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


(3)有学者认为:“亚洲价值”体现了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依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此学者的观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往往是进进出出,一会儿进入儒家,一会儿进入佛家,一会儿进入道家。清代的雍正皇帝可以代表历代开明皇帝的思维,用儒家治国,用佛家治心,用道家治身体。基本上是多元并举,不仅国家是这样,老百姓也是这样,谁也不排斥,这是中华文化非常好的.开放互融的态势。

——摘编自余秋雨《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材料二   中国文化的交融创新图示: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06-20更新 | 8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材料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材料二、“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1949—2016年的新中国教育



(1)材料一描述的教育状况什么时候被打破?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董仲舒重视教化,汉武帝采纳他主张的目的是什么?政府是如何具体实施的?
(3)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发展的认识。
2019-05-18更新 | 5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其学风,不徒先后有殊,亦复东西有别。东方齐鲁学人,大率尚文化,重历史,其学风对象,以整个社会为主,重一般之人生,不以狭义的国家富强为出发点。故其议论思想,往往求为整个社会谋彻底之改进。此为儒墨两家所同。其后道家继起,其论学态度亦复同也。至三晋之士,则其目光意气,往往仅限于一国,仅以谋其国家之富强为基准,其用意所在,仅就现状粗加以革新,并不能注意及于整个之社会,全部之人生。其思想大体,仅为因利就便,趋于目前之功利而止。故其议论,往往尚权力而薄文化,重现实而轻历史。则兵家法家纵横家皆然。此则其大较也。至于秦,偏处西陲,其文化程度较东方为远逊。其所赖以兴国措政,以追逐于时代潮流急转直下者,则尽东土之士也。
--—钱穆《秦汉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三
在儒家早期的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四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春秋繁露》
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
(1)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诸子百家评论的意旨之不同。举例说明“其议论思想,往往求为整个社会谋彻底之改进”。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变化情况。
2016-12-12更新 | 1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