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1 题号:1128489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黄金时代(从春秋末期到西汉)开始时,铁器开始普遍,除了用于战争外,也用于把木犁改为铁犁。尤其是不知道由于什么契机,人们发现如果使用牛马拉动铁犁,会比使用奴隶耕种的速度更快。不仅产品增加,也引起社会巨变。在这种社会结构巨变之下,思想学术界呈现出百花怒放的奇观。

——摘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春秋时代常为后世所想慕与敬重。大体言之,当时的贵族,对古代相传的宗教均已抱有一种开明而合理的见解。因此他们对于人生,亦有一种清晰而稳健的看法。……此下战国兴起,下层民间社会所新兴的学术思想,所谓中国学术之黄金时代者。大体还是沿袭春秋时代贵族阶级之一分旧生计。精神命脉,一气相通。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史实说明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与春秋时期“精神命脉,一气相通”。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著《中华文明史》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023-09-07更新 | 3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要。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1)请指出材料一图中①②③④诸侯国的名称。结合所学简述该时期的兼并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商鞅为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需要在富国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
2020-11-24更新 | 12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王室衰弱,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趁机割据一方,并以武力控制周边的中小诸侯,形成了自己的霸业。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以臣弑君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春秋后期,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护“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进入战国,各国统治者纷纷招揽人才,一些大贵族还以养士竞争高下。

——摘编自蒋重跃《从历史印迹中走来的世界˙中国篇》

材料二   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礼崩乐坏”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礼崩乐坏”带来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朝国家治理的特点。
2020-11-20更新 | 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