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1 题号:11472417
民族交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材料一   北魏时期鲜卑族墓葬出土服饰形制演变


①鲜卑拓跋部于公元258年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后建立代政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


(1)依据材料概括北魏时期服饰发展趋势,从史料价值角度分析北魏墓葬出土文物对研究该时期社会历史的意义。

材料二   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文化上也敢于并蓄兼收,群花同放。因此,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再加对外交通发达,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纷纷前来中国,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发展到七十多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新课标中国历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3)上述材料反映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代俄国社会形成了普遍的饮茶之风,在许多俄国人看来茶叶的价值已经远超货币,随着欧洲与俄国对茶叶需求量扩大,形成了一条起于福建,穿过蒙古草原延伸至圣彼得堡以及欧洲各国的万里茶道。万里茶道涵盖了茶叶的栽培、采集、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其中晋商是贸易中的主力,在清政府的支持下,取得了在蒙古地区的垄断地位。以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为标志,中俄以国家名义承认边境贸易合法化,这也是万里茶道由官方开始经营的标志。

——摘编自倪玉平《万里茶道:清代中俄茶叶贸易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研究》

材料二茶叶在欧洲发展过程中与各国传统风俗和饮食习惯融合,形成各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17世纪,荷兰上层社会风行品茶,富裕人家设有独立的茶室,妇女举行茶会招待亲友,为女性提供了饮茶和交流的空间,一定程度上促进西方男女平等。英国根据本国文化进行创新,为促进国内糖的消费,鼓励人们饮茶时加入糖,同时饮茶有益身体健康在英国也形成了共识。欧洲人创造了许多和茶相关的优秀文学和艺术作品,另一方面欧洲茶馆的活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摘编自车兵、蓝江湖《丝绸之路上中国茶文化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中俄茶叶贸易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传播的世界影响。
2022-07-14更新 | 15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许多诗人笔下的江南粮田千顷、稻花飘香。《唐国史补》卷下云:“凡东南郡邑,无不通水,天下货利舟楫居多”。中唐以后朝廷的财政收入更是仰仗江南,所谓“军国费用,取资江淮”。动乱中北方大量的文士和民众一起避乱江南,“唐季之乱,四方豪杰与京都士族往往避地江湖”,江南“成为一个与京城并立的文化中心”。张籍诗《江南曲》云:“江南人家多橘树,吴姬舟上织白虻。……江村亥日长为市,落帆度桥来浦里。……长江日午酤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倡楼两岸悬水栅,夜唱竹枝留北客。”杜牧亦称“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摘编自景遐东《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

材料二: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许多地方,尤其是在江南,城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江苏盛泽镇、广东佛山镇的发展是典型例子。据《吴江县志》:“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幼为业,始称为市。”这个时候的盛泽,“经纬机杼之声通宵达夜”、“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广东佛山,景泰时尚称“堡”,到明中叶,“佛山之冶遍天下”,成了全国瞩目的冶铁重镇。明中叶后,不仅国内商业发展,对外贸易也很活跃。

——摘编自章权才《清代经学史》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晚期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有学者认为“晚明社会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你是否赞同该观点?并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理由。
2024-03-30更新 | 3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北方两年三熟制已有规模。清代北方两年三熟制有了更大发展,直隶开辟的井地(灌溉土地)“每亩可收麦三斗,棉花每亩可收七八十斤。其余种植烟草、染料等项,计所获利息,井地与旱地实有三四倍之殊。”在北方实行二年三熟制土地比一年一熟制可增产12%至32%。在南方实行稻麦二熟制和一年三熟制,推广种植双季稻。实行多熟制,等于提高了单位土地利用率。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番薯在乾隆时由南方推广到北方。康雍之际,内地各省区以及东北盛京都有玉米种植,但真正大规模推广是在18世纪中到19世纪初与大批流民进山垦荒之后,很快成为那里的主要粮食品种。在陕南、湘西、鄂西和赣南等地,外地客民进入丘陵山区广植玉米,成为新发展的农业地区。

——摘编自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的生活水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意义。
2021-03-13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