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内阁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1 题号:1158735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终朱棣争政的永乐时期22年,内阁学士的品秩仍然是不高的,一直都不过是正五品的官阶,他们经常能参与对重大政务的研讨,也可以在御前进行更高层次的审议,以供皇帝参考。据统计,明代曾任内阁大学士的共有161人,其中经殿试中进士的有157人,这157人中又有131人经输林院入阁。在当时,能否被选择入阔和能看受到宠信重用,又在于是否能忠沈地维护皇权和恭顺迎舍。故此,碌碌充位、但求持盈保泰的多,勇于任事的少。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由于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不出常内阁会议,1721年,才华出众的财政大臣辉格党人罗伯特.沃波尔被选出来主持内阁会议,成为内阁领袖,英国这时有了第一位首相。沃波尔主持内阁共21年。1742年,下院不再拥护他,他立即辞职,他的内阁全体成员也同时辞职。1784年托利党人威廉·皮特内阁同也遭议会多数反对,但他并不辞职,却解散了议会,宣布重新大选,又开创了一个惯例。

—摘编自王小曼(论英国的责任内剑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内阁与近代英国内阁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内阁与近代英国内阁权力的不同,并说明英国内阁的“惯例”。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五:“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经常召集重要大臣一起开会,以征求他们对一些政治问题的意见。当时,因为这种会议在一个小房间中举行,所以人们就称这个会议为内阁会议,不过,在1714年以前,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的组织,它只是少数主要大臣参加的会议。此后国王也没否决过内阁的决议。于是有的重要大臣就出来主持内阁会议,并把内阁的意见集中起来向国王汇报,这样,他的位置就日益突出,慢慢成为后来人们所称的首相。内阁制就这样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

——《世界史资料丛刊》


(1)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秦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秦朝创建了何种制度?具体包含什么内容?
(2)结合史实,说明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在选官制度上的体现?带来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概括其主要做法?
(4)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习知识,概要说明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制的区别。
2021-08-07更新 | 15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掉了关东六国中最后的齐国,“一统天下”。嬴政召开了由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动、廷尉李斯等重要公卿参加的朝廷会议。会议商讨的主题有: 一 、议定皇帝名号。二、“封建”还是“郡县”?三、再兴“封建”论,却发“焚书”难。

材料二   太宗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业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尚不如过去的宰相。宣宗时期,……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拟之法补救可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前两个主题商讨的结果如何。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委百司商量”国事的主要理由。他如何“委百司商量”国事?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内阁主要职责。
(4)综上材料,分析朝议制度的利弊。
2020-10-13更新 | 4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
2019-12-23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