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亚洲觉醒”的先驱 > 孙中山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11 题号:11662190
孙中山和甘地这两位“亚洲觉醒的先驱”,对亚洲民族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间接影响了亚洲人民与帝国列强之间的关系。在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民族主义在亚洲发展成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力量,尤其是在印度和中国,产生了一大批受民族自决概念影响的人们。摆脱外国的控制,实现民族统一,成为知识分子的梦想和新的政治领袖的目标。在摆脱外国控制的时候,亚洲领导者利用了欧洲思想体系,但又或者改变或者修改了这些意识形态,使其适合本国的传统。

——摘引自(美)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

材料二   按照孙中山的说法,民生意味着比较公平地分配财富和土地,逐渐结束贫穷状态和不公平的经济剥削。他说,中国的“资本家”是土地所有者,尤其是像上海那样的一些城市里,在那里西方人的到来使土地价值扶摇直上。因此,如果中国能够摆脱帝国主义,它就能够开始平均地权和没收不劳而获的地租。孙中山进一步说,既然中国本身没有资本家,那么国家本身就必须着手资本主义和工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外国资本的贷款以及外国经理和技术售货员的服务。从而增添了另一个理由,说明为什么中国为了保持控制权,必须是强大的。

——改编自(美)R.R.帕尔默的《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

材料三   甘地通过拒绝购买或使用英国进口的货物来削弱英国在印度的经济地位,这种做法触及了英国人的痛处。一战前,英国棉布的全部出口货物,有一半运往印度,但是到1932年这个比例下降到四分之一。甘地反对一切工业主义,甚至反对正在印度国土上兴起的机机械化工业。他把西方的服装放在一旁,开始使用手纺车,靠喝羊奶过活,敦促印度农民恢复原先的手工艺品,在一些庄严的场合里出现时,只披着手工纺织的缠腰布。

——摘引自(美)R.R.帕尔默的《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一战结束后“亚洲领导者”所利用的“欧洲思想体系”,并以中国为例,说明孙中山在1924年为“摆脱外国的控制,实现民族统一”而所做的努力。
(2)仔细阅读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在发展民生主义方面提出的若干观点。
(3)关于甘地提出的经济思想或采取的经济措施所起的作用,历来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讨论:①甘地的这些思想或举措,属于(那个)时代,属于(当时)历史,有其积极的一面。②甘地的这些思想或举措,从发展的眼光看,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并请联系材料二,比较指出甘地与孙中山所持经济思想的主要异同之处。
【知识点】 孙中山 甘地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居危思变

材料一   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留守成法,恐日即于微弱而终无以自强。

——李鸿章《议复张家骧争止铁路片》(1880年)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898年)

材料三   推彼(注:康有为代表的保皇党)之语,必当先经立宪君主,而后可成立宪民主,乃合进化之次序也。……今彼以君主立宪为过渡之时代,以民主立宪为最终之结果,是要行二次之破坏,而始得至于民主之域也。以其行二次,何如行一次之为便耶?……如过渡焉,以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

——孙中山《驳保皇报书》(1904年)


问题
(1)材料一李鸿章所言的“变局”“奇业”指什么?请列举其创办的“奇业”成果两例。
(2)结合材料二、三,指出康有为和孙中山政治主张的不同之处。
(3)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三位近代人物对于变革的不同议论?
2021-02-17更新 | 7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正是由于机器使印度赤贫遍野。曼彻斯特给我们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由于曼彻斯特,印度的手工业差不多消亡了。但是我犯了一个错误。怎么能责怪曼彻斯特呢?我们穿着曼彻斯特的衣服,所以曼彻斯特才生产它们。当我觉察到孟加拉人的勇敢时,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在该管辖区内,没有纺织厂。因此,他们能够恢复原始的手工纺织业。
——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二 甘地的伟大人格几乎是举世公认。他具有赤诚的爱国热诚,崇高的牺牲精神,追求真理的执著信念,坚强的意志;他不分贵贱善恶一视同仁,没有种族歧视和宗教偏见……爱因斯坦:我们的下代子孙恐怕很难相信,世界上曾经活生生的出现过这样的人。
——徐友珍《甘地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甘地认为印度贫困的根源是什么?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和斗争形式?
(2)材料二对甘地的评价如何?联系材料一谈谈你对甘地及主张的新认识。
2014-03-17更新 | 57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把灾荒同生态环境联系起来的人”。他在阐述民生主义时说:“我们要用国家的大力量,仿美国的办法来消除害虫,然后全国农业的灾害才可以减少,全国的生产才可以增加。”19123月,南京临时政府设立民治科,将公益慈善等社会救济事业及其监督管理纳入新生政府的日常事务中,并制定《暂行传染病预防法草案》。同年10月,孙中山在《中国之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一文中明确提出以国家收入兴办社会救济事业。后来他又强调各种脆弱群体受到国家的救助是一种权益,国家对其进行生活保障是一种责任。19248月,广州国民政府核准发行《赈灾慈善奖券章程》及细则。

——摘编自王娟《孙中山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


(1)据材料,概括孙中山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特点的成因。
2022-05-15更新 | 1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