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经济体制改革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88 题号:1173517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斯拉夫鉴于此前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不仅未达到预期目标,反而引起经济紊乱和社会动荡,于20世纪70年代初实行以稳定经济为目标的调整,将自治制度进一步推到“联合劳动”阶段,确立了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同时,南斯拉夫将国家的经济职能作为“逐步消亡”的对象,致使宏观调控处于无政府状态,并把生产资料管理权从国家转移到直接生产者手中,建立起以社会所有制为基础的自治制度。但是改革对南斯拉夫的社会经济发展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国民经济缺乏统一的计划指导和协调,宏观失控的现象并未得到遏制。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这种情况更加恶化,经济发展急剧下跌,进入低谷。

——摘编自张德修《东欧经济概论》

材料二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首先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改革在农村取得初步成效,为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且对城市经济体制形成很大的冲击,这在客观上要求加快城市改革的步伐。此外,政府对国民经济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化,这种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新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既强调市场的调节作用,又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同时,中国立足于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生产力水平多层次的实际,逐渐建立并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形式。整体上看,中国的改革在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赵建萍、唐小果《中国和南斯拉夫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70—80年代中国与南斯拉夫经济改革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70—80年代中国与南斯拉夫经济改革的共同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与南斯拉夫经济改革的历史启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从专制到民主自由的漫长而又艰难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帝”。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   这时(18世纪中期)“自由”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印花税法》(Stamp Act)引起了一场吞噬“我们珍爱的自由太阳的意义日食”。居民怀有“自由情结”,将自由和权利视为生活的最高价值和政治的终极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由情结”乃是殖民地居民寻求独立的深层动因。
——《美国通史》第一卷《美国的奠基朝代(1585—1775)》
材料三 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说:“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2009年《新高考》
材料四   2007年6月27日,81岁的英国女王任命布朗为英国首相。至此,先后有11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这些首相来自不同的政党,政治观点不同。尽管其中有些人她不一定认同,但只要他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她都会授予组阁权。她曾经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                                 
----新华网
材料五   回望中国----这个被黑格尔称为“一切例外的例外”的国家。自1840年以来,中国在制度模式上照搬他国一共两次。一次是模仿西方建立宪政共和,即中华民国。二是模仿苏联建立僵化的社会主义体制。这两次均以失败而告终。而唯独中国决定走自己的道路实行改革开放,才创造了今天的经济奇迹和北京模式。这一点在2008年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和弥足珍贵。
----《2008年:西方民主一元化阶段的终结》
(1)从秦始皇开始,为加强君主专制,必然会对各级官员进行监督,那么中国古代秦朝、汉朝、宋朝对官员监察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据此说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比较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异同
(3)依据材料五回答“宪政共和”模仿的是西方哪个国家的什么制度?中国学习苏联所建立的僵化的社会主义体制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是什么?这两次模仿的失败给我们留下了怎样深刻的教训?
(4)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016-12-12更新 | 68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国有资本布局调整。

材料一   1949-1978年,中国选择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为保障这一战略的有效实施,党和政府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大量创办国营企业,实现了国有资本在经济领域的全覆盖。计划经济时期,新增国有资本主要靠国家来投资。依靠高积累、低消费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用于建设。仅在“一五"时期,中国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88.8亿元。从国民经济各行业投资情况看,“一五”时期,工业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为43%,“二五”时期为60%,“三五”时期为55%,“四五”时期为55%……形成了工业投资“一头独大”的局面。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是党对国有资本布局的一次重大调整。

材料二   改革开放新时期,经过综合研判,中共中央决定“抓大放小”,并将这一思想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抓大”当时是指重点抓好1000户国有大中型重点企业和120家试点企业集团。抓住这些重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就抓住了国民经济的命脉。通过对其他国家工业化历程的考察和借鉴,并结合中国国企改革实际,领导人进一步认识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实现、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199711月,中国东联石化集团公司成立。1998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19991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199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放小”的责任在地方,此后,各地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大大加快了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的步伐。

——均据石建国《工业化战略选择与党对国有资本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有资本布局在1949-1978年与改革开放后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国有资本布局的影响,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有资本布局调整的有益启示。
2022-08-02更新 | 36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

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

主必须奠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根据美国官方的数字,从1973年到1995年中期,美国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6%,而普通职工的实际小时工资却下降了14%。在80年代,所有的收入增额都归于上层的20%的职工,而其中1%占去了增额的64%。如果不以工资计,而以收入计,差距就更大,最上层的1%的人得到增长额的90%。总的趋势是,20%的上层家庭的收入不断上升,而下层20%不断下降,1993年前者是后者的13.4倍,打破了美国的历史纪录。

——资中筠:《20世纪的美国》

材料三2007年6月,中国正式通过《劳动合同法》。它的定位表明:中国政府准备在法律的构建上直面当前劳资分配的不合理状况。它将成为扭转长期以来我国强资本弱劳力的标志性拐点,通过国家意志力的形式,缔造一种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还没实施,反对和要求修改的意见已经到处飞。

——2008.3《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四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在国会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内森·米勒《罗斯福传》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美国政府实行什么经济法令?它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

(2)对于这些社会保障措施,你将如何评价并简要说明理由。

(3)面对材料二反映的社会现象,你认为是哪些历史原因造成的?试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材料三和四反映了什么共同的社会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二者原因出现的本质差异。

2017-12-04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