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两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 题号:117532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不像政治革命那样,会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并引起局势的大动荡。但是生产力 超乎人们意料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巨变,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机制,推动着整个 社会的演变。仅仅数十年间,以乡村和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就变成了以城市和工业为主 体的经济体制,使人们的生活以及国家的经济地理状况都大为改观了。新城市的兴起,旧城 市的改造,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流动,工业产值大大超过农业产值的现象,对外贸易在国 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人们的价值观、择业标准明显改变......都使身处其境的人们大 为惊讶。有人发财了,更有人破产了,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是,当时任何人都不能够阻挡这个趋势,只能去适应它,即便是执政者也无法例外。

——摘编自刘芫、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一批中国传统手工业走向没落,其中主要是与进口洋货直接对立的手工 业,如农家棉纺织业、制针等行业。但是,同样是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内部曾经长期 受压制的另一批手工业却意外得到了发展的空间。因为市场需求大,诸如土法造纸业等制 造的产品是机制品无法完全取代的,所以土、洋长期并存。一些传统工艺的手工业因较少受 到外国商品的竞争或者具有民族特色而得到了继续发展,如抽纱、织袜等,但它们大多由包 买商组织生产,单个家庭劳动以及手工工场形式较少。那些逐渐依附于国际市场和能适应 外国资本主义需要的手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除了传统的制茶业、丝织业以外,在磨坊、 酱园等行业中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某些行业还开始运用机器进行生产。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简析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成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国民收入由1801年的232百万英镑大幅增至1881年的1051百万英镑,增长了约3.5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由1770年的45%大幅降至1881年的10.4%,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在1770188l年间大幅上升,由24%上升至37.6%,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由1770年的31%上升至1881年的52.1%,超过了一半。

——摘编自许兵《工业革命与产业结构演变——基于历史与逻辑的视角》

材料二   1851年英国女性人口为1070万人,其中参加工作的妇女有283万人,大多集中在纺织业、服装业、帮佣。另外,采矿业、金属业、造纸、印刷、食品、水泥、制砖、玻璃等行业也雇佣了一部分女工。不过,在产业部门工作的女工实际上并不多,约占该年所有工作妇女总数的3%,在英国女性人口中仅占7.6%左右。

——摘编自张云《从南方与北方出发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女性》

材料三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城市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在全球各地生根开花,并改变着一切原有的自然形态与秩序……城市化是一个人口转移的过程,也即由农民而市民、由乡村而城市的过程。在人类栖居地的转变历程中,环境、住房、交通、能源、健康、生产与生活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应运而生……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病”随处可见……我们有关城市治理的方略虽说层出不穷,但均难以彻底解决现实之困境。

——贝纳德马尔尚《城市学编译丛刊/巴黎城市史(19〜20世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病”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并简单谈谈你对治理“城市病”的意见看法?
2021-07-16更新 | 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难题,消除贫困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使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01年,伊丽沙白女王命令将以前各项救济法令编纂补充成法典颁布,后世称为《伊丽莎白济贫法》,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该法总结了都铎王朝100多年来处理贫困、流浪、失业等问题的立法内容,正式确立了政府救济穷人的责任……通过教会组织设立贫民监督官和教区济贫委员会,建立贫民教养院、贫民习艺所,组织贫民和孤儿习艺所等措施开展救济。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对贫困劳工不宜帮扶过多。为迫使数贫民走上工作岗位,1834年的《新济贫法》,实行苦役制度,强迫救济对象参与劳动。……两极分化和贫困问题及其所导致的秩序和法治等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英国政府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中叶期间,终于进行了诸如议会和选举权等一系列的变革,才最终缓解了矛盾。

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英国越发走向“贫困之路”。1942年,英国颁布《贝弗里奇报告》,指出摆脱“贫困之路”方案,通过社会保险并根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分配;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新思想为指导的福利体系……先后通过了家庭补助法、国民保险法、工业妨害保险法、国民健康服务法和国民救助法等五大法案,加上此前已颁行的国民住宅法、劳动交换法、职业训练法等,构成世界上堪称楷模的社会安全制度,号称对每个国民从摇篮到坟墓均予以保障。

——摘编自《英国史上济贫法及其局限》等

材料二   1978年到2019年,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了96.9%,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7.6449亿人,超过世界同期减贫人口的70%,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脱贫。显然,中国扶贫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扶贫减贫成效,之后经历了“大水漫灌”的普遍救济式扶贫到区别对待的区域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最终确立了发展式扶贫。

中国的扶贫模式是一种基于“共同富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而不是西方为赢得选举而安抚选民的功利手段;是一种旨在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致富能力的发展意义上的分配制度,而不是西方“托底式”的功利性社会救济。中国的贫困治理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福利分配方面的政治优势,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方案。

——摘编自《中国贫困治理的世界贡献及世界意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重视贫困治理的原因,并概括其应对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并分析中国新时代贫困治理模式的意义。
2021-05-23更新 | 23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长江流域水患发展趋势越来越严重。唐代长江水灾平均18年一次,宋代平均5、6年一次,明清平均4年一次。长江流域水灾的形成受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诸多因素的影响。早在清代有识之士指出,长江流域水患是“因上游川陕滇黔等省开垦太多,无业游民到处伐山砍木,种植杂粮,一遇暴雨,土石随流而下,以致停淤接涨”。从长江流域洪灾规律来看,很大程度上与长江沿线经济日益发达,经济开发程度加强有密切的关系。

水灾是突发型灾害,来势猛,为害烈,常造成“坏民舍,溺居民,坏桥栈,伤禾稼,饿殍载道,流亡数万人”,对人民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危害。     

——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学》

材料二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英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原则成为支配着企业的法则,“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我们可以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观念十分盛行,19世纪中后期,英国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日益恶化。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疾病的流行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应,环境治理、贫民窟改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一并成为了国家的重要任务,并且得到了逐步的解决。英国议会也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调查,并在了解和掌握了大量材料与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议会对环境治理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观念的转变,迫使政府必须要遵循法律,实施治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也就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进行积极主动地干预,并建立起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制。如1831年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

——摘自《现代英国经济史》


(1)与唐宋时期相比,材料一中明清长江流域水患呈现什么趋势?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和危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19世纪中后期英国环境日益恶化的因素有哪些?概括英国治理环境污染措施的特点?
2017-05-19更新 | 1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