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 甲午中日战争 > 《马关条约》和甲午战争的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3 题号:11758904
中国海军“太原”舰受邀赴日本参加阅舰式,引发人们对中日关系的回望。

材料一   中国与日本隔海相望,自古以来,中国就是日本学习的对象,但同时又是日本觊觎的目标,进入近代后,现代化道路更为顺畅的日本,发动了跨度长达几十年的侵华战争,欠下了累累血债。

——来自观察者网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方面保持着“外交关系”。这导致中日战争虽已结束,但是两国还是处于长期的敌对状态。

——改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说明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中日结束长期敌对状态的标志是什么?其推动因素有哪些?有何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修昔底德陷阱”,这一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如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战争的爆发,“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根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二   (1900年前后)帝国主义指欧洲国家——也包括后来的日本和美国——对世界的控制。有时这种控制是通过旧的手段——例如武力完成的。但是,更为经常的是通过贸易、投资和商业活动,使列强从殖民地获利,在不直接进行政治控制的前提下,影响殖民地的事务。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修昔底德陷阱”的内涵,并试以世界近现代史实评述该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至少举两个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00年前后,西方国家“对世界的控制”的三种主要方式,并结合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018-02-07更新 | 23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10月,日本发布由日本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撰写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檄文,文中提到:“满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

——据维基百科

材料二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会场,曾做长篇演说,其中明言:“此次战争,实获两个好的结果:其一,证明欧洲式之陆海军组织及作战方法,并非白种之民族所独擅,黄种之民亦可应用并取得成功:其二,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        

材料三   抗日战争前夕《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

工业总产值(亿美元生铁产量(万吨)钢产量(万吨)石油产量(万吨)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总兵力
(万
人)
有训练的后备兵源(万人)军舰(艘)军舰总位(万吨)飞机
(架)

13.695.955.60.0210%202.950665.9600(作战305)

60239.763539.380%60余409.720077.12625

——据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教参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出兵中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批驳这一错误论调。
(2)李鸿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劣势。在此等劣势下,中国为什么仍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2020-01-11更新 | 4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屈辱的中国近代史
“不平等条约是指以武力或政治施压等手段胁迫另外一方(或多方)签署的条约,最先由中国国民党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自1840年英国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始,到八国联军战争侵华的六十多年中,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罪证,也是旧中国统治者丧权辱国的记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提示列举中国近代史上主要不平等条约两则。
(2)叙述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2016-12-07更新 | 4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