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经济类热点 > 防疫抗疫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52 题号:11911940
根据材料及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宋史·五行志》中记载,在整个两宋时期,发生在江南地区的疫病大概有29次。南宋152年间,平均每五年就出现一次,其中有26次发生在江南地区。杭州取代汴京成为宋朝的首都以后,也成为新的流行性疾病的多发区,苏轼曾评价杭州的流行病指出,杭(州),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从时间的分布上看,从1142—1190年的48年中共发生13次传染病流行,平均每4年一次; 1195—1211 年的16年中发生了9次,平均每2年就有一次瘟疫。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传染性疾病大多发生在夏秋之际,23次有明确月份的记载,其中有15次疫情是发生在这个季节,约占65%。神宗熙宁八年(1075 年)南方大疫,两浙贫富皆病,死者约十之五六浙西路死者五十余万人。高宗绍兴元年(1131 年),浙西大疫流行,平江府以北的河流中流尸无算

——摘编自尹娜《两宋时期江南的瘟疫与社会控制》

材料二     流行病的灾难,促进了医学卫生的各种研究和观察,为近代卫生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以1845年中英《上海土地章程》的颁布为起点和标志,公共租界开始了其公共卫生建设的进程。此外,工部局还颁布了一些法令法规,以使公共卫生管理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上海洋泾浜北首西国租界田地章程后附规例》第42条涉及到沟渠、建造房屋、街道清洁、挑除垃圾污秽、查视地方污秽、查视房屋污秽等内容; 1901年工部局起草《公共卫生细则》,以实行传染病的强迫性通知和传染病人的强迫性隔离。20世纪2030 年代上海华界的公共卫生事业,不论在组织、体制、法制还是关于传染病的现代防疫措施上,均已达到了相对完善的水平。

——摘编自刘雪芹《近代上海的瘟疫和社会》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发生疾病风险时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费用保障。全国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够得到最低限度的医疗卫生服务,确保了医疗卫生服务在全国范围的公平供给。

——摘编自牟海林《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公平取向及其实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疫情发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识点】 防疫抗疫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17世纪,英国鼠疫频发,给都铎王朝带来了巨大压力。传统的以教会为主的应对机制难以为继,王国政府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责任。15181月,枢密院发布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官方的防疫文告。1578年,政府颁布法令,通过控制疫区人口的流动来阻止鼠疫的传播。从1603年底开始,政府将为瘟疫征收的特别税改为普通税,所有居民都必须缴纳。除了家庭隔离之外,政府还下令建立隔离医院。政府和医疗界印发很多预防手册,指导人们如何做好预防工作。英国逐步建立的各项防疫制度,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但已经使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卫生体系初见雏形。通过这一时期公共卫生实践的推进,英国改变了此前在西欧国家中卫生落后的窘况,并成为西欧国家效仿的榜样。

——摘编自邹翔《16-17世纪英国鼠疫与近代公共卫生体系的雏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应对鼠疫的措施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16-17世纪英国对鼠疫的应对机制。
2021-03-09更新 | 13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卫生与健康关系百姓生活和社会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处于中国历史上第四个气候寒冷期,后期异常干旱。入境外国人士的增加,使我国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也开始流行。1408至1644年间,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26次之多。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促使瘟病学说得到发展。中医内科理论建立在《伤寒论》之上,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里记载了瘟病的传染性特征。宋元以来,医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明清之际吴有性著《瘟疫论》,提出“戾气说”,认为瘟病是戾气所致,由口鼻传入,进而指出戾气有不同类型,并能产生不同疫病。经过清代名医叶桂、薛雪等人的努力,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


(1)概括瘟病学说的演变历程;指出瘟病学说在明清时期形成体系的原因。

材料二:



(2)归纳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卫生与健康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材料三: 1933年,毛泽东指出:“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1941年,陕甘宁边区成立防疫委员会,开展以灭蝇、灭鼠,防止鼠疫、霍乱为中心的军民卫生运动。1952年,毛泽东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各地掀起群众性卫生运动的高潮,并成立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78年后,各项工作逐渐恢复。除了创建卫生城镇,1987年,中央爱卫会还倡议讲文明、讲卫生、讲道德,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2015年,习近平就“厕所革命”和文明旅游做出批示,要求推动我国旅游业迈上新台阶。


(3)阅读材料三,对爱国卫生运动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0-04-12更新 | 8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文字殷墟甲骨文已经有了“虫”“蛊”“疟疾”的记载,《尚书》《诗经》《国语》《左传》《史记》和《汉书》等都有部分疫情记载,《五行志》里也记载了传染病的发生和防治情形。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古代本着“国以人民为本”的思想,鼓舞民众防治疫病的信心,注重防治结合。秦律规定,凡麻风病人都要送往“疠迁所”隔离起来。西汉时碰到疾疫,也采取了及时的隔离措施,以防传染。两宋前后设有各种职能不尽相同的医疗机构,如养济院、福田坊、将理院和安济坊等,主管医学教育和药材经营;明朝涌现了大量传染病学的专家,他们总结经验,分别出版了专门研究瘟疫、痘疹、麻风病、梅毒和疟疾等传染病的医学专著,向各州县推广,宣传预防、医治疫病的知识。

——摘编自王立群《历史视角看瘟疫》

材料二   公元前430年,雅典人与斯巴达人正处于战争的胶着状态中,搅动整个希腊古典时代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到了关键时刻。一场瘟疫席卷整个雅典并导致了近1/4的居民死亡。雅典三面环山,一面傍海,淡水资源缺乏,老城区以神庙为中心,人口密度过大,新城区,遵循自然状态延伸,没有严格规划标准;民居的分布显得比较杂乱,习惯在公共场合交流、运动、参政、学习,缺乏集中社区的概念。虽然雅典人在疾病爆发初期就开展积极自救,但医护人员因缺乏防疫护具而纷纷中招。到公元前427年,肆虐雅典的瘟疫渐渐平息。希波克拉底,一面积极调查疫情,同时探寻病因及解救方法,利用烈焰产生的隔绝与净化空气效果,成功遏止疫情的扩散。这也成为今天预防瘟疫的重要手段。

——摘编自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和雅典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政府与雅典防疫措施产生的背景,并对防疫效果及作用进行评析。
2021-05-08更新 | 1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