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经济类热点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7 题号:1210094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礼记》中有“禽兽鱼鳖不中杀,不鬻于市”的说法,是指狩猎也应当遵从时节,对于没有按照时节捕杀的猎物,禁止在市场上交易,唐律中还依据封建社会礼治而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之间的犯罪行为进行了特殊规定,对于将有毒食品给尊长食用意欲谋害尊长的,按谋杀罪论处:给卑幼食用致其死亡的,按故意杀人罪论处.

宋代规定从事商业活动者必须加入行会并入册登记,以便监督检查,行会对其成员所出售商品的质量、物价等都有监督义务。 到封建社会末期,明清两代的行会一直承担着监管食品安全的重要职责。食品安全领域中,法律的规定寥寥无几,而实践中食品安全案件却时有发生,这时候主要是民间法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摘编自董姘《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的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食品监管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是乡村社会救助的发展时期。社仓、乡约、义庄、社邑等社会救助形式丰富了宋代乡村社会救助手段。社仓是建立于乡村的地方仓储形式;乡约在社会救助中更多的作用是社会道德教化和劝导人们进行社会救助活动;义庄建立体现了宗族内部成员救助的规范化特征;社邑所表现的社会救助形式是乡村救助的普遍情况。宋代社会处于“国贫民富”的时期,以士绅、富民为代表的民间力量在乡村平时的社会救助中占据主导地位

——摘编自陈国柱《宋代乡村社会救助的新特征》

材料二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人们开始感觉到农村问题的严重性,当时“救济乡村”“复兴乡村”的呼声特别高涨。一些在农村已设立试验区、从事乡村教育的教育机构、团体开始逐渐将工作重心从乡村教育转移到乡村建设上来,先后设立各种试验区1000多处,乡村建设运动逐渐兴起。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乡村社会救助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背景。
2019-12-17更新 | 5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三“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回答下列问题: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

2018-05-01更新 | 8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传统中国是皇权和绅权分治的大帝国,国家行政权力仅延伸到州县一级,广大乡村的秩序主要由乡绅控制。尽管历代设有里社、保甲之类的乡治组织,但并非正式行政机构,实际效果也不理想。乡绅群体的构成是多元化的,既有地主、富商,也有致仕官员、生员,他们或可控制当地经济,或以特殊身份勾连官僚系统,或因渊博学识得到众人敬服。当然,乡绅群体仍是每个家族的一员,且拥有重要地位。乡绅会主持水利建设,自发赈灾济民,兴办义学教育。乡民们对安宁和土地的诉求就这样寄托于乡绅身上。

——摘编自郝秉键《试论绅权》

材料二   清末科举制废除后,传统乡绅中的优秀分子大多在城市追求进步事业。而部分留在农村的乡绅“迂者八股外无所知,谲者把持公事,惟利是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土地改革为抓手,开始改造农村社会。乡绅的统治在很多乡民看来是天经地义的。针对这一情况,周恩来等领导人一直强调防止“和平土改”和“恩赐式土改”,通过举行诉苦大会等方式揭露劣绅行径,让乡民为审判劣绅的“人民法庭”提供案件线索。1950年底,政务院颁布《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在500~3000人不等的范围内建立基层政权。1951年4月,政务院又要求各地“缩小乡行政范围”。

——摘编自孟庆友《人民法庭对绅权的转化和替代》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绅权在中国古代乡村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改造乡村绅权的背景和途径。
2022-12-03更新 | 1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