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1 题号:1214376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和古代雅典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中央权力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古代雅典政权机构简表

机构名称主要职能人员构成产生办法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集体选举、审查、任免官员。全体公民全体公民自觉参加
五百人议事会常设管理机构,召集公民大会并提出议题;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10个部落中各选50人组成抽签决定人选
十将军委员会执行机构,统帅军队,参与政治;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每部落1名将军各部落首先差额选举,公民大会举手表决
民众法庭司法、监察机构,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普通公民从公民中抽签决定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古代中国和雅典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政治文明的不同之处
(3)谈谈你对两种不同政体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两个世界——两个现象

英国

1760年,乔治三世继承英国王位。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培植亲信,控制议会,组成一个亲国王的政府,王权呈现扩大趋势。在这期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英国国内对乔治三世的内外政策不满,抗议声不断。在内外压力下,亲国王的内阁倒台。1784年,年仅24岁的小皮特组阁,解散由国王控制的议会,举行议会大选,并且在选举中获胜,国王对议会的控制力被大大削弱。

中国

皇上天纵聪明,高瞻远瞩,见事也比臣高上百倍,臣想来想去,撤藩有撤的好处,不撤也有不撤的好处,心中好生委决不下,接连几天睡不着觉。后来忽然想到一件事,登时放心,昨晚就睡得着了。原来臣心想,皇上思虑周详,算无遗策,满朝臣子们所想到的事情,早已一一都在皇上的预料中。臣子们想到的计策,再高也高不过皇上的指点。臣子只须听皇上的吩咐办事,皇上怎么说,臣子们就死心塌地,勇往直前的去办,最后定然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材料2:两个世界——两种认识

中国看英国

以羊牛肉磨粉为粮食,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通立死。每日食后,以此为通畅圣药。大西洋距中国十万里,亦惟茶叶是急,英吉利较近,皆不能离此。

——琦善(直隶总督,钦差大臣)

至茶叶、大黄两项,臣等悉心查访,实为外夷所必须,且夷商购买出洋,分售各路岛夷,获利尤厚,果然悉行断绝,固可制死命而收利权。

—林则徐《鸦片奏案》《鸦片战后》(二)97页

英国看中国

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马戛尔尼

(1)根据材料1,“两个现象”的背后反映了中英两个国家的政治状况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2,中英两个国家是怎样看待对方的?这“两种认识”说明了什么?

(3)以上材料说明中英两国的力量对比是怎样的?

2018-01-06更新 | 3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突出特征。自春秋战国后,以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为标志的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孔子的“王道"思想奠定了大一统的理论基础。当战国梁襄王问孟子“天下乌平定”时。孟子说“定于一”。这个“一”已不是指要不要统一,而是指要统一在什么样的治理理念之下的问题了。在儒家理念中。“大”意味着重视、尊重;“一统"并不仅指领土统一。更重要的是国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构建,蕴含着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没有这三点,就不是完整理想的大一统。秦统一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政治开始形成。大一统国家治理也随之成为历代王朝面临的重大问题。董仲舒及其生活的汉武帝时代,是大一统的理论与实践成熟期。

----摘编自李宁《“大一统”--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要求的“平等”往往局限在“市民”范围之内,而启蒙学者中较先进的人物如卢梭则把平等明确地扩大到一切人,而且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要找出一个组织形式,用共同的力量来防守和保护每个成员的生命财产,组织里每个成员虽然和其余的人联合,可是只服从自己,并和从前一样自由。”(注:卢梭《社会契约论》)启蒙运动反对专制,主张政治自由和共和国,其历史原形之一便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共和政治。对平等、自由、共和国的具体理解在两个时代不尽相同,但其反专制、要民主的精神是一致的。而孟德斯鸠、洛克、卢梭等人用“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革命权”等理论扩大了这些要求的内容,并从理论上给予论证,使这些口号具有了更鲜明的感召力。

----摘编自尹虹《略论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统治者能够实现“大一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反专制、要民主”内涵的异同点,并说明启蒙运动不同于文艺复兴的原因。
2020-07-14更新 | 5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某班历史课围绕“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方法一史料研读

材料一……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皇帝的做法。本质上反映了什么?

材料二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三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清】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三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方法二问题讨论

(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4)某同学整理了有关“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特点”的内容。请补齐空缺部分。

①皇帝独尊,如:皇帝自称“朕”。

②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皇帝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017-09-18更新 | 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