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对外交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9 题号:1217659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十九世纪以来,自英国发动罪恶的鸦片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之后,法国也趁火打劫,紧随英、美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从此,两国间的平等交流关系被侵略与被侵略这种极不平等的关系所取代。

材料二: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联合公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中法建交标志着中国加强同西欧国家关系的一个重大突破。

——两则材料节选自《中法关系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近代前期史实说明两国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法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历史背景?
【知识点】 对外交往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化外(政令教化所达不到的地方)人犯罪者依律拟断;隶理藩院者,仍照原定蒙古例。化外人既来归附,即为王民,罪并依律断,所以示无外也。

——摘自1740年《大清律例》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处理外国人在华犯罪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材料二 凡英民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下同)处投禀,管事官先行查察……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诉……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摘自1843年《虎门条约》


(2)通过材料二,指出英国在华享有的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权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1943111日,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华盛顿签署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同日,国民政府代表宋子文与英国代表薛穆、黎吉生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这两个条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美英两国同时撤废在华治外法权。很快,巴西、加拿大、挪威、荷兰、阿根廷等国也先后与中国商订新约,放弃在华特权。

——摘编自胡星斗《民国政府收回治外法权的历程》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
(4)综上,概括影响一个国家司法主权的主要因素。
2020-12-02更新 | 4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洪武到永乐年间、明朝外事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主要由礼部主客司管理、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设立行人司、洪武十三年明太祖设立行人司,职专奉节奉使之事。尽管礼部主客司是总管外事的机构、但是其他机构仍然是各司其职、互不统属、由于财物最终送交内府掌管、也给宦官参与出使提供了可能,因而出访外交使节主要有三类:朝臣、行人、宦官。明朝外交使节的选拔是非常慎重的,在程序上、一般是由礼部先拟定大政的名单、然后按照仪制或惯例向皇常提出奏议、并推荐人选,通过朝臣的商议,最终由皇常来确定人选、并择日出使。

——摘编自滕淋《明朝外交使节》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大量进驻北京,清政府同西方的交往日益增加。由于对国际形势的无知、给中国对外交往带来了种种弊端、派遣使节加强对西方的了解,已成为清政府的当务之急。清政府派驻的对外使节分为五类:观光性使节、屈辱性使节、常驻性使节、礼仪性使节、考察性使节。清政府在遴选使节时、最初只是要求使节才识兼备、洞悉夷情即可,随着国际交往的加深,逐渐要求使节还得拥有一定外交专业技能。那些士大夫和熟悉西方的洋务人员成为清政府遴选使节的重要来源、置学堂、建机构、游历见习、留学成为清政府培养外交使节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张勇《晚清外交使节的遴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选派外交使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遴选外交使节的背景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明清政府派遣外交使节的主要因素。
2022-09-28更新 | 10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世纪中后期,当世界已经形成了以互派常驻使节为主要交往方式的近代外交局面之时,中国的外交体系依然还是以东亚地区为主要地理依托的“朝贡”制度。两次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廷中的有识之士才以较为积极的态度应对前所未有的变局。随着总理衙门的成立,清政府的外交策略开始转变。掌握实权的洋务派向清延大造舆论,要求遣使列强,对西方向中国的遣使做出对等性的反应。清廷根据各方建议,开展了三次临时性遣使以为探路。随着中日危机和“马嘉里教案”的爆发,清政府意识到正式遣使已经刻不容缓。1875年5月,清延急令总理衙门尽快推荐人选。1876年2月,清廷制定了初步的出使章程。此后,选派驻外使节的主要方式均为通过总理衙门和南北洋大臣的举荐。

——摘编自许敏、刘常青《试析晚清早期驻外公使的避选机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派遣驻外公使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政府派遣驻外公使的原因。
2022-04-30更新 | 1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