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64 题号:12229056
战国末期,荀子认为趋利避害追求享乐是人的天性,因此需要礼仪来教化民众,需要法令来制约民众。荀子的这学说
A.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向B.促进了儒墨思想的结合
C.得到了统治集团的重视D.消除了儒法思想的分歧
【知识点】 儒家解读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战国末期,荀子曾将当时的各种学说一一驳斥,认为,战国混乱的原因之一是“百家异说”,要社会安定就要做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这一主张
A.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B.奠定了政治变革理论基础
C.顺应了政治发展潮流D.消弭了各家学派思想隔阂
2020-10-17更新 | 227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推荐2】《尚书》原有《武成》篇,是讲武王克商经过的,因为所记杀伤很多,就不为儒家所取。孟子以为武王克商,是以“至仁伐至不仁”,不该有“血流漂杵”的杀伤,《武成》篇因此失传。这表明
A.儒家按其政治需要来编选古文献B.先秦推崇“文、武、周公之道”
C.儒家一贯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暴力D.《尚书》的真实性需要多方考证
2021-04-16更新 | 184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论语》中,“仁”字虽然出现百次以上,但其含义宽泛而多变,每次讲解并不完全一致,大都是在一定的对话情境中阐述的。这说明,“仁”这一思想
A.根据情况具有随机性B.概念取决于与谁对话
C.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D.更多体现为实践理性
2021-12-28更新 | 1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