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两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1 题号:12426772
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世界经济领域的什么现象?这场变革首先开始于哪一工业部门?
(2)在这次革命中改良蒸汽机的英国机械师是谁?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首先爆发在英国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高利贷资本得到了更大发展,社会财富通过多种途径转化成高利贷资本。高利贷资本的总量有了较大增加,分为‘“生活性、消费性”和“经营性、生产性”两种不同性质的借贷关系。不论农村或城市,生活性、消费性借贷风险大、利率高昂、剥削残酷,作用是消极的。但进入明清以后,高利贷资本利率在整体上呈稳定及下降之势,逐渐向生产、流通领域放贷,商人负债经营已相当普遍。明中叶以后,高利贷资本也开始了向近代借贷资本的转化。明清时期,工商矿冶业中的资本性、经营性和生产性借贷明显增加,高利贷资本与城市工商业经济运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种资本性、经营性借贷从行业分,有商业中的流通性资金借贷,还有手工业、矿业中的生产性资金借贷;从经济运行不同阶段看,则既有经营起步时的开办资本(或称原始资本)借贷,也有经营过程之中的流动资本借贷。而且在某些工商行业和城市形成某种比较固定的资本供需关系。高利贷资本在社会再生产中的积极作用日益显著。

——据刘秋根《明清商业资本》整理

材料二   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的有息借贷观念经历了革命性的转变。放贷取息从一种罪恶演变成一种在道德上不受谴责、在经济上有重要作用的行为。在17世纪,对合理利息和不合理利息的区分还是变得越来越普遍。新评价标准还体现在对于“富人借贷”的辩护中,这种辩护认为,不可向穷人放贷取利,但对有偿还能力的富人放贷取利却是可以的。这就是以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福利的改善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在此标准中.放贷取利变为对社会有重大作用的行为。到了18世纪初,人们开始更公开地以经济利益为核心标准为有息借贷辩护。并指出一旦贸易发展起来,有息借贷就是不可避免的。当时社会对放贷取息已经很宽容,利率水平也低了很多,各种出版物也在不断强调低利率的好处。到了19世纪初,无论从法律还是道德层面,适度的利息已被普遍接受。

——摘编自唐科《近代早期英国有息借贷观念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高利贷资本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有息借贷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中        英借贷业的影响。
2019-06-06更新 | 12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材料二具有“烟火气息”的曼彻斯特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英格兰西北部人城市兴起的动力是什么,分析这一现象对英国农村的影响。

材料三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推动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据此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过程的特点及影响。

2017-11-12更新 | 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近代以来,不同国家发展过程中农业政策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15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圈地运动中,除了圈占大片土地作牧场外,还有一种形式的圈地是为了更有效地耕作而对小块土地的圈占……始于18世纪晚期的圈地运动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法律框架内,以议会通过圈地法令进行圈地的。(晚期圈地运动)变共耕的公地为大块相连的农场,以采用新的比较科学的耕作制度进行规模化经营。

——黄少安、谢冬水《“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经济学解释》

材料二在1920年,苏俄农业总产值约只为战前的一半,到1924~1925年度则达战前水平的87.3%。1925年的播种面积为1913年的99.3%。

——《苏维埃时期苏联历史文件与资料集》

材料三国会于1938年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推行圈地运动的目的。概括18世纪晚期以后圈地运动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圈地运动对英国工业化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0年苏俄农业总产值约只为战前一半”的主要原因。1924~1925年苏联农业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实施了什么政策?

(3)据材料三,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不同国家农业政策调整提供的借鉴价值。

2017-03-10更新 | 1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