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科技成就 > 医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36 题号:124461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医出土文献不断被发现,如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合阴阳》《杂禁方》等;甘肃汉代医简的“医方”。“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的“疠迁所”,开创了传染病隔离之先河。成都汉墓出土医简中出现“通天思想”,强调以“气之通天,各有官窍”。中医学创立了“三阴三阳”思想,运用于经脉理论,是后世十二经脉的起源。先秦两汉时期还有大量的养生论述。这印证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文献记载,成为现代国家宝藏。这与古希腊强调原子论、元素论,注重结构性病变,逐渐发展出解剖学有明显不同。

——摘编自熊益亮《从先秦两汉中医出土文献谈文化自信》等

材料二   1850年后,合信翻译出版了《全体新论》《西医略论》《内科新说》《妇婴新说》等著作。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医道》中,较全面地比较中西医,认为西方医学在关于人体脏腑器官的认识、诊断手法、药物炮制、外科器械等方面都胜于中医。李鸿章指出:“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梁启超此时认为发展医学是变革图强、追求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西医者增多,学习西医的民间组织和报刊杂志在许多地方纷纷出现。

——摘编自王勇《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医学与古希腊医学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西医传播的发展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视中医的价值。
【知识点】 医学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和古代医家在与疾病长期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殷墟卜辞》中有针刺治病的卜辞2条,艾灸治病的卜辞5条等。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有的外治理论,既是对前人零散外治经验的总结,更是成为后世如外科、骨伤等诸多专科理论体系建立的重要来源。唐代外治法的运用更加广泛,中医外治也逐步扩大其应用范围。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载有外治方达1200余首,外治法50多种,尤其在妇科、儿科疾病中使用了大量药物外治法。宋代随着印刷、造纸业的进步,医家著述开始大量增多;另外,由于医政改革,官方统一编写综合性著作,并对大量医籍系统地校订和整理,推动中医外治法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创新。明清时期,中医外治法不仅在中药外治方面有了更多的突破,同时伴随着体表手术的发展,还出现了适用于手术的外治器具。

——王鹏《中医外治法历史源流与现代研究进展》

材料二:民国初期,经历了近代半个多世纪的耻辱之后,许多人认为只采用西方技术与政治制度是不会成功的,要让中国走向富强就必须在思想和观念上彻底西化。新文化的发起者陈独秀曾指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新文化运动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冲击了中医。在当时的那种氛围下,作为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中医自然被认为是振兴中华民族的绊脚石。随着对西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人们发现西医借助近代科学技术,在临床方面取得了飞速发展。相对而言,中医则几乎徘徊不前。西医飞速发展,不断攻克医学难题,而中医却没表现出这类似的特质,这让人们对中医感到更加不满。所以在这种情形下,中医走向衰落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过程。

——郎栋《质疑,被边缘化到被否定———近代中医衰落的历史轨迹》

材料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

——二十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医外治法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近代中医走向衰落的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中医发展的有利条件。
2023-03-01更新 | 18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的医学一中医一是独具特色的。历年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有三百多片同医学有关。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负经》《五十二病方》等一批医药著作。成书于战国、托名为黄帝所作的《黄帝内经》把人的身体看成一个整体。在对病原的诊治方面,它强调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反常现象对疾病的影响。它还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中所包含的合理内核,认为施治的终极目的就是达到阴阳关系的协调平衡。托名神农、成书于汉代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收载了植物类药252种,动物类药67种,矿物类药46种,凡365种。该书序录所提出的关于药物性质有酸、咸、甘、苦、辛(称为“五味")和寒、热、温、凉(称为“四气”)的说法以及主药与辅药按“君、臣、佐、使”配伍的原则,奠定了我国药物学、方剂学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的医学体系。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丰富、发展,逐步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医学理论。历史上,我国古代名医辈出,医学名著可谓汗牛充栋。中国古代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五官科、传染病及养生保健学等方面更是特色鲜明。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人们普遍认为中医在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原因。
2021-04-28更新 | 9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被为誉东方药物学巨典的《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全书五十二卷,收录药物近1900种。该著作提出了“物以类从,目随纲举”的物种分类方法,系统地记述了药物名称、形态、鉴别等内容,同时对人体生理、病理、防疫等方面均有广泛论述。该著作上承16世纪之前中医药学成果,下启医药乃至博物学先河,标志着中医药学形成了独立、独特且完整的医药学体系。英国李约瑟先生评价李时珍时指出:“作为科学家,在同伽利略、赛尔维特的科学活动隔绝的情况下,能在科学上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任何科学家所不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18世纪左右,《本草纲目》传入欧美。《本草纲目》所记载的药物如大黄、茯苓、肉豆蔻等也在西方风一时。当时来华的欧洲人昔遍热表于收集东方植物的种子或药材标本寄回,以供医生和博物学家研究,法国人勒牡萨在自学汉语的基上,把对《本草纲目》和中国医药的研究论文提交巴大学医学系并获得博士学位,开启了西方学术界对《本草纲目》进行学术研究的先河。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对《本草纲目》也极其推崇,在所著的《物种起源》《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中反复引用了一本”古代中国百科全书”的内容。随着其影响力逐渐扩大,《本草纲目》成为世界上研究药物学以及动、植、矿物学的重要参考资料。李时珍和达尔文等人一样,被列为世界上对人类最有献的科学家之一。

——高洁等《从本草纲目看16世纪前后的中外医药交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中西方医药学分别获得发展的历史背景,归纳李时珍取得成果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本草纲目》传入欧美所产生的影响,分析中国古代中医药学的历史价值。
2020-05-20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