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8 题号:12461365
1916年,李大钊书写过“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著名对联。并指出:“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物著作代表作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三民主义》
《国事遗嘱》
《家事遗嘱》
《致苏俄遗书》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毛泽东诗词》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南方谈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大钊认识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历史的选择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以自己的认识与实践表达了自己的选择。

材料一   盖数十年前,方日本之始维新也,中国前清政府亦尝言维新矣。而收效迥异者,则以日本能窥知西洋富强之由来,竭全力以整兴工业。中国但知西洋有坚甲利兵而竭全力以练兵,舍本求末,故至今犹陷于困境。……合古今之政书,证中外之学说,未有不致力于工而能国者也。

——《张謇全集》

材料二   二十世纪初叶以后的文明,……其萌芽即茁发于今日俄国革命血潮之中……今俄人因革命之风云,……将统制一切之权力,全收于民众之手。世界中将来能创造一兼东西文明特质,欧亚民族天才之世界新文明者,盖舍俄罗斯人莫属。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材料三   1919年10月18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演讲,“吾人欲救民国,所可采者唯有两途:其一,则为维持现状,即恢复合法国会,以维持真正永久之和平也;其二,则重新开始革命事业,以求根本之改革也。”

——孙中山《救国之急务》


问题:
(1)依据材料,概括上述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怎样的“选择”?
(2)为什么说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历史转型期,请简要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以上“选择”的看法。
2019-05-03更新 | 5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名校

【推荐2】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夷学到西学,再到新学的嬗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杨光先对康熙帝说:)皇上颁行之历,应用尧舜之历;皇上事事皆法尧舜,岂独于历法有不然哉?今南怀仁天主教之人,焉有法尧舜之圣君,而法天主教之法也?南怀仁欲毁尧舜相传之仪器,以改西洋之仪器。使尧舜之仪器可毁,则尧舜以来之诗书礼乐、文章制度皆可毁矣。……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杨光先《不得己》

材料二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非强于人也。……故善学者必先明本末,更明所谓大本末而后可。以西学言之:如格致制造等学其本也,各国最重格致之学,英国格致会颇多,获益甚大,讲求格致新法者约十万人。痦言文字其末也。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

材料三倘以为中国之法,孔子之道,足以组织吾之国家,支配吾之社会使适于今日竞争世界之生存,则不徒共和宪法为可废,……及一切新政治,新教育,无一非多事,且无一非谬误,应悉废罢,仍守旧法,以免滥费吾人之财力。万一不安本分,妄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载《新青年》1916年11月,第二卷第三号

材料四言之,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而东西文明真正之调和则终非二种文明本身之觉醒万不为功。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918年7月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东西学存在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造成的主要影响。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对待西学态度有何变化?

(3)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持此观点的主要目的及原因。

(4)李大钊所说的“第三新文明”指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国人对西学的认识不断嬗变的主要因素。

2016-12-12更新 | 14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哈佛大学图书馆内有副对联“文明新旧能相宜,心理东西本自同”,赞叹了人类文明在时空上的传承与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期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民国成立这十年来,政治现象诚然令人怄气,但我以为不必失望。从甲午、戊戌到辛亥,多少仁人志士,实在是闹得疲筋力倦,中间自然会发生一时的惰力。但我想这时代也过去了,……从新觉悟,从新奋斗,后方的战斗力,更是一天比一天加厚。在这种形势之下,当然有一番新气象出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希腊人“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的精神取向。孔子提出了哪些“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当时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活动有何相通之处?
(2)根据材料二说明“后方战斗力一天比一天加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时的思想政治领域中“一番新气象”的具体表现。
2018-03-10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