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发达的古代农业 > 小农经济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4 题号:12987600
观察下列图片,阅读材料:

材料一:《农民耕作图》和《古代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


材料二: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畅销,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材料三: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立“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兴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被国民政府作为“逆产”强行“接收”、抵押、倒卖一空。

材料四: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却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摘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五:抗战期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民族资本主义又进入了一个黑暗的时代,战火连连,日本帝国主义的吞并……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


(1)读材料一回答:上图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
(2)材料二反映了松太地区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指出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的时代,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什么热潮?简要概括1916年前后他的企业最为红火的原因。
(4)自2008年来全球遭遇百年罕见的经济危机,各国政府都在苦苦寻找出路。中国在这次风暴中的坚挺表现令国人倍感自信和骄傲。聆听历史,有所感悟:在你看来,秦二爷的理想能不能实现?说明理由。那个时代中国民族经济要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置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判官多至数十人……(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朝廷)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民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

——摘编自《旧唐书》《唐会要》、(宋)洪迈《容斋随笔》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一种经济类型?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经济类型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的特点。概括明万历年间苏州丝织业呈现出的新现象。
2018-04-24更新 | 5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实现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几代人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造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对比材料三和四,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2020-06-25更新 | 3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中国古代的乡村生活是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乡村不断发生变化。随着人口增加、铁制农具广泛使用以及农业耕作技术进步,过去被视为鄙野之地的郊野,逐渐繁荣起来,有的甚至成为新兴商业都市。荒野也陆续开垦,新的居民点不断出现。……拥有一定数量土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兼营家内手工业的自耕农成为乡村主要劳动者。隋唐时期,乡村百姓大多聚族而居,小农家庭习惯于组成三代小家庭,“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

材料二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上述材料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春秋战国、隋唐时期乡村生活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

2016-03-18更新 | 11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