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70 题号:1301329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春秋战国到南宋末年,城市人口由15.9%上升到最高峰的22%,最大的城市规模也由二三十万人不断上升到250万人。人口虽然增加了,但增加率不高;而在同一时期,耕地面积略有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也有相当幅度的提升,粮食生产能供养这些非农业人口。江南地区正是当年的农业高产区,加以水道分布理想,运输便捷,到了南宋,这种发展趋势达于顶点。南宋以后,人口快速增加,耕地虽然也扩展了一些,但远远追不上人口之增殖。农民可能供养的非农业人口之比重便随之下降,也因为余粮率之下降,每个大城市必须扩大其采集余粮的地理范围,运粮成本上升,最后终于达到极限。到了19世纪上半叶,城市人口比重已降至6.9%的谷底。19世纪40年代五口通商,从此开始中国与西方各国密切接触,各大商埠相继开辟,城市内的现代工业逐渐兴起。大量的洋米洋面可以从商埠进口,城市人口不再完全仰赖本国农业部门的粮食供应,余粮率所形成的制约减弱。到了19世纪末,城市人口比重已回升到7.7%。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二   1955年,国务院公布了市和镇的设置标准:凡常住人口2万人以上的居民点被列为市;2000人以上而同时非农业人口占50%以上的居民点列为镇。中国推动的五年计划以及国家城市发展策略都建基于这些市镇单位。自1955年的设市标准实施后,至1957年,全国城市增至179个,其中71个是新设的。新市大都位于内陆省份,是依赖本地资源并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新建工矿企业为依托的新建城市,如包头、克拉玛依、白银、兰州、大同等。在沿海地区,有23个原城市被取消了城市地位。这些发展体现了新政府由沿海转入内陆的新的工业化空间政策,城市发展动力在空间上出现变化。19491957年间,城市化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化比率亦由10.6%升至15.4%。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前中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特点并分别简析材料中古代和近代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城市发展的原因。
2021·陕西宝鸡·二模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世纪开始,因受匈奴人的威胁,日耳曼人开始大迁徙活动。这一活动给欧洲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3世纪罗马奴隶制危机全面爆发,奴隶、隶农的起义及其他被压迫群众的起义,连续地、反复地从根本上动摇着西罗马帝国的统治,然而帝国内部的反抗斗争却始终没有冲破帝国的防线,后来日耳曼人的入侵则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日耳曼人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存在时间长短不一,政权也不完备,但它们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各王国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制所必需的因素。日耳曼人从罗马人那里没收来的土地中最好的部分都转到了贵族和王室代表人物手中,这打破了农村公社的平等原则,促进了封建大领地的形成。日耳曼人还把罗马土地上已经产生的,但又为罗马奴隶制上层建筑所束缚的隶农制发展起来,而隶农制是中世纪农奴制度的先驱。

——摘编自张淑清《日耳曼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材料二   民国建立以来,移民活动范围在晚清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随着铁路的加快修建和铁路联运政策的推行,华北民众因战乱、饥荒等因素大量涌入东北。关内移民到达东北后,大都乘坐京奉铁路(北宁铁路)和南满铁路上的列车,经沈阳、长春,一路向北深入到达哈尔滨、绥化等地:移民进入东北后,以沈阳、长春、哈尔滨等重要城市为中心,沿铁路线向周围地区扩散。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关内移民的涌入被迫中断。东北地区除了有关内移民涌入,此外,还有俄国移民的自北至南流入,日本、朝鲜移民的自东到西流入,三者实际上共同构成了东北移民的整体流入。

——摘编自亓冠华《论民国初期东北关内移民的流动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日耳曼人大迁徙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东北移民的流动趋势。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古代日耳曼人大迁徙和民国初期东北移民活动中所得到的认识。
2023-06-13更新 | 9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人口迁徙不断改变着地区乃至世界历史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代起,直到1314世纪,可以概括为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浪潮。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在美索不达米亚东西两面都有来自北方的印欧人部落向南冲击。这一时期开始,在古代亚欧大陆整个农耕世界,都经历了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的入侵,这是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第一次冲击浪潮。公元7世纪,还有从亚洲西南角冲入农耕世界的属于闪族的游牧部族,这就是也精于骑兵作战的阿拉伯人。在出击后的一个多世纪,阿拉伯人占有了欧亚大陆包括北非农耕世界将近一半的地区,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第二次大冲击随之结束。到了13世纪,又爆发了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材料二   欧洲人的发现不仅导致新的全球性视野,还导致新的全球性种族分布。实际上,1500年以前,存在着世界范围的种族隔离。黑种人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太平洋的少数岛屿上,蒙古种人聚居在中亚、西伯利亚、东亚和南北美洲,高加索种人集聚在欧洲、北非、中东和印度。今天,这一格局已彻底改变,种族组成方面的更大的变化是向南北美洲的大批移民——对欧洲人来说他们是自愿的,非洲人则是被迫的。来自欧洲和非洲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把南北美洲从纯粹是蒙古种人的大陆改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如今,居住在美洲大陆的是多数的白种人与明显少数的黑人、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与白人的混血儿以及黑白混血儿。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三   1941年,纳粹正式宣布剥夺我们的国籍,我们为什么要去上海?我们要寻一个逃命的去处,而且除了中国没有其他国家愿意接纳我们。在上海,我品尝到饥饿、贫穷和被遗忘的滋味。1943年,当日本军方命令所有的犹太难民移居虹口时,我们流亡上海的至暗时刻开始,舟山路59号将是我今后四年的家。被命运的浪涛冲刷到中国的欧洲犹太人,却成功地建立起一个可行的、自给自足的、运转良好的社区,这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摘编自(美)W.迈克尔·布卢门撒尔《我的20世纪:历史的危难关头和美好时光》

(1)结合所学,指出印欧人可能的起源,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第二次大冲击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美洲为例说明新航路开辟对人口迁移的推动,一句话评价美洲的族群混合现象。
(3)根据材料三指出导致布卢门撒尔成为难民的最大因素,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社会为解决难民问题做出的相应努力。
2023-08-28更新 | 21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山东遭受黄河水害,连续数年歉收。武帝颁布诏书,允许饥民流徙就食于江淮间并可以定居。两汉之际,中原兵争激烈,人民纷纷“避乱扬州”。从东汉至西晋初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等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唐天授二年,徙雍、同、秦等7州数十万户到洛阳,以实京都长安。自开元年间到五代宋初,全国各道、州置县计120个,其中北方20县,南方却达100县之多。南宋时,“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有的“住蕃虽十年不归”。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西汉大规模人口迁徙’’部分史料整理

年代迁徙情况史料出处
高帝九年
(公元前198年)
迁楚国和齐国贵族昭、屈、景、怀、田10余万人于关中,并迁官吏2000石、巨富者和豪杰于长安周围的皇帝陵,此后成为定制。《汉书·高帝纪下》
《汉书·刘敬传》
《汉书·地理志下》
景帝五年
(公元前152年)
募民迁阳陵。《汉书·景帝传》
武帝元朔二年
(公元前127年)
迁郡国豪杰及家资在300万以上者于茂陵。《汉书·武帝纪》
武帝太始元年
(公元前96年)
迁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等地。
注:阳陵、茂陵位于长安周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两宋人口迁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至汉武帝时期大规模人口迁徙的历史意义。
2022-11-24更新 | 1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