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01 题号:130671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左传昭公二十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治理国家的方法,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所反映的政治伦理思想。

材料二: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大雅》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荀子天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周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宋)


(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中华民族精神?以一个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事件为例,简评其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
【知识点】 儒家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果有人问,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哪些思想家通过他们的存在、人格和学说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最大?……德国哲学家卡尔·亚斯佩尔斯在其著作《伟人》中,将这些伟大的人物压缩为四人,即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和耶稣。

西方国家有这么长的发展时间乃是他们的幸事。对此作出贡献的肯定还有诸如柏拉图、亚理士多德、亚当·斯密和康德等哲学家,他们对个人主义发展和理性的完善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而受儒家影响的亚洲国家则更倾向于集体的制度。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没有哲学和政治的自由是不可想象的。

——【德】乌利希·道姆《欧洲人眼中的孔子和苏格拉底》

材料二现代德国学者罗茨认为:“假如孔子能够继续被视为‘伟人’之一,可能对世界是一种福祗。”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苏格拉底的思想对近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理解康德“对个人主义发展和理性的完善发挥了重要影响”?
(2)材料二与材料一观点有何不同?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看法。
2019-01-12更新 | 4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耕读传家”、“耕读结合”这一现象存在于几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它的形成与古代农耕文明的经济政治文化特征密不可分。春秋时期墨家成员既从事教学也从事劳动生产,他们崇拜的是大禹“沐疾风,置万国”“形劳天下”的刻苦精神;宋代陆九渊在象山精舍,率领弟子开山造田,聚粮筑室,相与讲习。明代著名理学家吴与弼长期居乡,躬耕食力,弟子从者甚众,其学生一日未早起,他便大声斥责说“秀才,若为懒惰,即他日何从到伊川(程颐)门下?又何从到孟子门下?”耕读结合的价值取向彰显了劳作教育的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改编自胡青《耕读——中国古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材料二   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4年,因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仍普遍存在,部分小学和初中毕业生不愿毕业后成为劳动者,对无法如愿升学产生不满。在此背景下,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提高生产技术水平。……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要克服教育工作中的右倾思想和教条主义,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中共中央首次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我国的教育方针。

材料三   2015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使劳动综合育人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强调劳动对五育的促进功能,指出劳动教育具有教育全属性的机制,对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进行了肯定。

——改编自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耕读结合”现象长期存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劳动教育地位的变化,并简评其影响。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从当前我国重视劳动教育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020-06-11更新 | 19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医学具有独特的医疗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点。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名利思想是“医人之膏肓也”。如果行医以敛财为目的,那应该是“人所共耻”;他认为,医者要把人的生命价值看做是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医者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对病人都要一视同仁,“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chi相貌丑陋),怨亲善友,华夷智愚”。《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要防病于未然。中国古代医学主张人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影响健康的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要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

材料二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有权过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是互相依存和密不可分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医学具有积极意义的医疗原则,简析其思想文化根源。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人类需要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
2020-12-22更新 | 20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