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抗日战争 >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的抗战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1 题号:130791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人们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不管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还是其他许多兄弟民族,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在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谁能够领导人民抵抗外来的侵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谁就能够取得人民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支持;否则,就会被人民所抛弃。这是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钥匙。中国人民正是在实际生活中一步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

——引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19499月,《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把民族关系列为第六大关系,又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1979年,中共中央批转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指出:“为了胜利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一定要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各民族团结。”2009年,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还强调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制度基础等日益深厚牢固。”

——摘编自肖锐《新中国60年民族政策的主线》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中华民族“聚结成一个整体”的标志。列举蒙古族和回族“抵抗外来的侵略者”的典型事例。简述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及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政策的主线,并说明围绕这一主线新中国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20-21高二下·河北承德·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面示意图)


                    1926年初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材料三所说的“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是指哪次军事行动?其次,“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2021-01-29更新 | 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2015年9月3日,在中国首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三   新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发行的邮票

周年枚数内容
204毛主席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402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
508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4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1枚小型张:和平与正义
7013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北烈士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百团大战纪念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滇西抗战纪念馆
1枚小型张: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共为促成“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所做的努力。
(2)概括材料二中决定“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的几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60周年纪念邮票各侧重于突出什么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70周年纪念邮票主题的认识。
2021-08-24更新 | 7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务实精神,作为中国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成功解决了从古至今的诸多历史与现实问题。

材料一:辽太宗为了统治属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生产类型的各族人民,建立了北面官(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北)和南面官(以其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南)、“蕃汉分治”的双轨制官僚机构。南面官依据“汉制”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制度)统治契丹人和共他少数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落的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任用契丹贵族。军政决策权主要在北枢密院:“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史部。”即元好问所说的:“北衙不理民,南衙不理兵。”

——摘编自刘本年《试论辽朝“因俗而治”的国策及意义》

材料二:1937年2月,拱中央致国民党五属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著名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其中,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行普选的彻底的民主制度”;将“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等,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承认南京政府的领导地位。“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蒋介石为急于使红军出师作战,桐意红军改编和设总指挥部,并答应不派参谋长。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联合政府在延安正式建立,通过议会选举成立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从此,中国两个政权由尖锐对立转变为并存合作的局面。

——摘编自李荣武、范丽梅《第二次国共合作与“一国两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蕃汉分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并说明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7年9月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合作局面的原因。
2020-03-18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