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 八国联军侵华 > 《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5 题号:13233829
近代中国经历了千年未有之变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大事记


材料二 从1840年至1949年的109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有史以来的剧烈变化不仅经历了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腐败统治的双重作用,不断向半殖民地丰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并且“沉沦”到“谷底”,更经历了冲出“谷底”,为了国家独立、民主和现代化而奋起反抗,向上发展,进而走出丰殖民地丰封建社会的魔影,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中国的历程。

——王伟光

材料三 这个深渊的“底”在哪里?底就在20世纪头20年……因为是“谷底”,所以是中国社会最困难的时候……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到“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

——张海鹏


(1)据材料一找出1840至1900年,“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腐败统治的双重作用”使中国不断沉沦的四个主要事件.
(2)结合所学,列举“谷底”时期,中国“沉沦”和转机”的六个主要事件或现象。
(3)据材料一找出1921年以后,使中国冲出“谷底”,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魔影的四个主要事件。
(4)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中国古代主要王朝的都城

秦朝西汉东汉西晋隋朝唐朝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
咸阳长安洛阳长安长安开封杭州北京北京初为南京,后移北京北京


(1)依据上表内容,围绕“定都”这一主题,提出一个问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予以解释。(要求:问题须具体明确,解释须史论结合。)

材料二   下表为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侵华重大事件

时间重大事件
1840—1842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夏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1883—1885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88—1889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1894—1895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90年代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1900—1901年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019-08-21更新 | 8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节选)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

材料三   列强的步步紧逼使曾经统一富强的中国山河破碎,不甘的不仅仅是台湾民众,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的英勇、血性,然而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却签订了这样的条约内容“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线炮台……”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请写出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规定?
(3)材料三中条约内容出自近代史上哪一不平等条约,简述其恶劣影响。
2018-10-30更新 | 9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2010年,天津图书馆举办“八国联军侵华专题书展”,展出与此相关的一些材料,你不能看到的是( )
A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列强            B洗劫翰林院
C开埠,割地条款                         D清政府成了洋人的工具
2013-05-24更新 | 6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