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8 题号:13309128
乾隆时期,中国社会经济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粮食短缺却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乾隆时期大事年表节选

1737年,下令凡贩运米谷到旱涝灾区的商船给予免税放行的优惠待遇。

1741年,规定“新垦之地,淹浸不为常,岁收十止一二。定以五亩折征一……

1742年,永远免除直省关口的米豆税,批难免征外洋运米的入关船货税。

1742-1746年,因江苏、安徽、浙江及直隶等地水旱灾,降旨截留、拨运漕粮赈济灾区。

1743年,下旨“向来贩米出洋,例有严禁。惟在各该督抚、时饬地方员升,于各口要隘,实力巡查。

1745年,宣布普免天下钱粮一年,降谕“酌减”农户地租。

1748年,下令各直省常平贮谷数量,按照康熙年间旧额,多出部分以次出粜,或拨运补邻省不足。

1751年,下谕“兹士庶更宜各敦本业,力屏浮华,以节俭留其有余,以勤劳补其不足,时时思物力之维艰,事事惟侈靡之是戒”。

1790年,下谕“番薯既可充……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

——摘编自唐文基《乾隆时期的粮食问题及其对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乾隆时期出现粮食短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乾隆时期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其对当今的借鉴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城多呈现出“一体化”的特征,城多间人口流动更为频繁,更为自由。由于农业部门的剩余增长有限,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其中一部分流入大型城市,另一部分则流入近域的集镇从事手工业生产。在农村集市发展的影响下,未从乡村体系中流出的部分农民也开始从事服务于市镇消费的商业化农业生产,如江南地区农村以输出棉布,绸蛾为主要生计。工商业者也出现了从事农业的情况,其兼业形式基本都是以消费市场的需求为主。当农产品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专业的工商业者就会增多;而当手工业生产条件恶化,工匠又会转为从事农业,所谓“四民”分业已远无法概括行业间或部门间分工的实况。这些变化“模鞠了城多界限”,而将农村与城市、小农与市场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陈海明《中国城多的复合双重结构——唐宋以来城多发展脉络的启示》

材料二   

——摘编自买丰华韩文龙《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城多关系:历史脉络、阶段特征和未来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城乡“一体化”的主要表现及其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乡关系发展趋势。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
2023-12-04更新 | 3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二(至元)二十一年(1285)年,设市舶都转运司于杭、泉二州,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蕃,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凡权势之家,皆不得用己钱入蕃为贾,犯者罪之,仍籍其家产之半。其诸蕃客旅就官船卖买者,依例抽之。

——《元史食货志》

材料三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骤艘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明)谢杰《虔台倭纂》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体现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据材料一,分析推行这一政策的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元政府在商贸领域采取的措施,并指出其主要目的。
(3)据材料三,指出明政府推行此措施的目的及实际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封建社会后期政府商业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1-01-14更新 | 18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州府志》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   清雍正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分析材料二的观点对明清时期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2-10-31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