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清末新政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1 题号:133157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691日,清廷宣布仿行立宪,声称“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厘定官制折上奏后,慈禧“召见庆亲王至六刻之久,然后诸枢臣见,闻圣意不欲轻发也”。116日,慈禧下懿旨,栽定中央官制。同意废除旧制,设专任官,增加“不分满汉”的设置。原则上支持三权分立。但是,慈禧既不同意设立责任内阁,也不同意改军机大臣为政务大臣,反而维护军机处一如其旧。袁世凯在致张謇信函中说“此次朝廷宣布立宪,厘定官制,俱由两宫圣明,毅然独断”,所言不虚。不过,慈禧意奕勖等核定的关于各部尚书充当参预政务大臣的建议,令“其各部尚书,均著充参预政务大臣。轮班值日,听候召对”。

——摘编自周增光《论新旧博弈中的丙午中央官制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丙午中央官制变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丙午中央官制变革的主要动机及历史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是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罔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材料二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变,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謇全集·追悼孙中山演说》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2021-03-06更新 | 6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民众在义和团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反抗力量与生命力,使西方列强深为震慑,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最高执政集团,在追究并清算“原教旨”式的保守派在庚子事变中的责任之后,出于对权威危机的恐惧,于是一变而为新的改革政策的积极推行者。从庚子事件到辛亥革命以前,清王朝在其最后十一年中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清末新政。

材料二清末新政是一场改革运动。它和历史上所有传统君主制下的改革一样,以传统政治权威合法性为基础,运用传统的官僚行政组织手段,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在保持既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并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这场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扩展新式军队,改革司法制度和巡警制度,创立地方自治与筹备立宪,等等。

从现代化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社会风俗和政治生活与过去几十年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的社会利益集团和政治势力开始崛起,这种社会风气的变化,甚至已经影响到内地省份的一些偏远角落。

——以上材料均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末新政的主要特点。

2016-11-27更新 | 32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后,清政府清醒地认识到铁路是“富强之本”,必须“精心策划”。1895年12月6日,清政府颁布上谕:“各省富商如有能集股至千万两以上者,著准其设立公司,实力兴筑。事归商办,一切赢绌,官不与闻。”1896年,创立北洋铁路官学堂。1898年又设立矿物铁路总局,主管铁路事宜。1903年后,收回利权思潮遍及全国,成为官员、士绅及留学生的一致共识。由中国民间自主筹集资金来建造铁路的商办模式应运而生。清政府顺应时势,于12月颁布了《铁路简明章程》:无论华商、洋商,均可禀请开办铁路。1905年清政府引进机车、铁轨,任命留美归国的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

——摘编自江沛主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吾国向来闭关自首,深绝因拒,故当铁路萌芽之时,人民则惊疑,政府则顾虑,遂致买而拆卸之,弃其铁路于孤岛。……及后知铁路之不能不筑矣,而犹有拒外资,争路权之事,然以国力不胜,资本缺乏,争之不得,则路机与主权并落于列强之手。”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坦赞铁路是新中国“铁路外交”的典范,坦桑尼亚建国后第一任总统尼雷尔高度评价说:“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是对非洲人民的伟大贡献。”改革开放后,中国铁路依托“一带一路”战略,以“中国标准”的身份进一步走向国外,凭借高端的技术、低廉的成本、优质的服务、共赢的理念先后与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多国签订共建合同。中国铁路与世界各国通过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贸易互惠。中国的强大国力将会在更广泛的世界范围被世人认知,中国不再是完全依靠外国进口的技术弱国,“铁路外交”正在成为中国搭建与世界各国技术、经济、文化等友好往来的友谊桥梁。

——摘编自徐飞《中国高铁的全球战略价值》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为筹建铁路事宜采取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最终未能完成铁路修建宏愿的具体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铁路外交”取得成功的原因,并简析析其意义。
2019-06-20更新 | 10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