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0 题号:13385276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欧洲,曾经出现过一阵“中国热”,许多人热衷于中国文化,伏尔泰无疑是当时“亲华派”的代表……伏尔泰以为,中国这个古老的大国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中国有最好的法律和道德……他甚至自称是孔子的弟子,他对孔子的思想本身和中国人看待孔子的态度都很感兴趣。他说:“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法律的时代。”

——摘编自曹文刚《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伏尔泰与梁启超“人学”思想的产生具有相似的社会转型背景,此主要包括社会危机和人的解放思潮两个方面。梁启超所面对的转型,启蒙与救亡是其所处时代的主旋律。伏尔泰与梁启超的“人”的启蒙,选择了相似的解放路数——契约国家的构建……他们的国家思想有两个极其相似的追求:主权在民和宪政国家……都从破“心奴”启蒙新道德到“破身奴”启蒙新民权,把重铸道德与建立法治人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陈焱《伏尔泰与梁启超启蒙视域下的“人学”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吾人拜赐于执政,可谓没齿不忘者矣。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认为古老中国“最好的法律和道德”,并阐述孔子思想对欧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构建“契约国家”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人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转型背景”。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阐述:①概括“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的观点,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述。②概括当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为“最后之觉悟”所作的努力及其基本内容,并从思想启蒙的角度简述该努力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本国本民族与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的典籍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本的基础。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0年来,青春版《牡丹亭》校园行演出200多场,直接进场观众超过50万;今年6月,广州大剧院,上海昆剧团的“临川四梦”上座率达到90%,总票房收入100多万元;7月30日晚,湖南省昆剧团古典剧场,“昆虫”坐得满满当当,共同期待着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首演……“现在真是昆曲最好的时候,观众也好,院团也好,都享受着大好的春光。”

——摘自《人民日报谈昆曲:经典是如何流行起来的》2016、8、11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人的典籍的核心内容及其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昆曲在当代流行的客观条件及其意义。
2019-10-12更新 | 9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加试题】中国古代建筑多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凸显家国意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因是聚族而居,徽州古村落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民宅所建的天井,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民居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

——摘编自王星明《徽州古村落》

(1)、指出材料一中的“仁之本”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徽州古村落中包含的儒家文化特性,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杰出的建筑艺术?

2017-09-01更新 | 1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017-04-14更新 | 1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