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8 题号:1340344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瓷器是中华民族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聚佣万余人”,德化地区“骈肩集市让,堆积群峰起,一朝海泊来,顺流价倍蓰,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瓷器远销亚欧非,外销空前发展。16-18世纪,英、法、荷、丹、瑞典等国先后在广州设立贸易机构,将中国瓷器运往欧洲。外销瓷器为满足各国不同需求,开拓了“纹章瓷”“广彩瓷”等新品种。华瓷广泛进入欧洲社会各阶层,并掀起了华瓷收藏风潮。在中东,华瓷则被广泛用于伊斯兰建筑中。

——摘编自黄纪阳《明清华瓷外销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西班牙、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瓷厂大都采取工业化生产方式,运用抛光、平面切割技术提供新型陶瓷装饰材料   并进行大批量生产,在国际和中国市场排挤中国瓷的生产与销路。而中国陶瓷仍然采用焚香计时、试片测温这种几千年的传统方法。由于自身存在的各种因素,中国陶瓷生产日渐凋零,不仅退出了国际竞争,甚至国内市场也逐渐被日本和西方占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变成了一个陶瓷进口国,高档细瓷需要大量进口。1927年以前,景德镇每年产值为1000万元,“据最近江西陶务局调查去年(民国十八年)景德镇瓷器出产总值实减少三四百万元。”到1932年,全年产值仅60万元。这种巨大反差,引起爱国人士反思。

——摘编自练崇潮《近代中国陶瓷业发展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瓷器外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瓷器贸易地位变化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生产方式具有怎样的特点?分析这种经济形态产生的根本原因?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古代政治制度。

(2)指出古代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两种经济的内在关系,并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018-05-04更新 | 4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71222日,举世瞩目的世纪大考古——南宋古船“南海一号”在广东阳江海域成功打捞出水。“南海一号”在前期考古出水的文物,大多是中国与外国间的贸易货品,其中以瓷器为主,还有金饰、漆器、金属制品等。800年前,瓷器在欧洲被奉为贵族用品,一件中国瓷器运到欧洲往往可以卖到两三百倍的价钱。据估计,倘若“南海一号”当时出海贸易成功,所获利润可养活八万人。专家认为,对“南海一号”进行发掘和研究,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

——20071222日《南方日报》

材料二   19世纪德国学者在《中国亲程旅行记》中,描写了中国经西域到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并在一张地图中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其后法国汉学家沙畹在《西突厥史料》中具体提到:“丝路有陆、海二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由此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谓。自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设市舶使后,市舶使(一般由岭南帅臣兼任)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南海贸易,注重经济效益,为地方和中央开辟了可观的财政来源。另外,地方豪族和地方官乃至平民也直接经营海外贸易,促使社会生活发生变化。

——CCTV《丝绸之路探秘》

材料三   宋朝一系列对外贸易政策力图达到这样的目的:一是保证市舶司掌握的舶货源源不断地向京师输送;二是尽可能扩大市舶司直接掌握的海外进口商品的数量和价值。宋朝与东南亚国家绝大多数时间保持着友好关系,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第一大港。南宋末海盗活动特别猖獗时则另当别论。

——吴于廑《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1)你认为同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有哪些相对突出的特点?
(2)分析“南海一号”沉没前所处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2020-12-21更新 | 8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世界博览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举办首次世界博览会时,维多利亚女王就通过外交途径邀请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参展,但清政府并无兴趣,而在上海英商洋行任买办的徐荣村得知此事,立刻行动,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打包装船,紧急运往伦敦参展,并荣获优质奖牌。
——戴鞍钢《世博会与晚清江浙经济》
材料二   1903年5月日本举办大阪博览会,张謇先后八次参观大阪博览会,参观了机械馆、工业馆、水产馆、动物馆、通运馆、水族馆、参考馆等。在馆内看到我国六省展品基本雷同,多为汉瓦当、唐经幢等古物。他深有感触地说:劝业博览会的展品象征着时代的潮流,应有启迪未来、继往开来的产品,而我们的产品却正好相反,多数为彰显过去的文物类的展品,似乎来自中国的博物馆。
——《通州大众》》2010年3月27日
材料三   2010年5月,上海将举办世博会。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中国、上海与世界接轨的一个重要标志。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英国在这次博览会上有可能极力展示的产品主要有哪些?(至少举两例)。概述清政府不感兴趣的政治、经济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大阪博览会上参展商品的特点。他所期望的“启迪未来、继往开来”的产品主要是什么类型的?中国展品没能象征时代潮流的原因是什么?
(3)近代上海开始融入世界是在哪一事件之后?你认为上海能够成功申办世界博览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4)如果上海世博会设有“中国古代发明”科技成果展台,请你设计解说词,那么你确立的解说词的的主题是什么。
2016-11-18更新 | 60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