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世界史 >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5 题号:13636412
工业革命的背景及主要影响

材料一   由于英国个体商人资本不足,有限公司、联合的股份公司、为海外贸易提供担保与分散风险的保险业等迅速发展。民间从海洋贸易获得的财富,通过新兴的融资渠道与金融工具大规模流向工业部门,从而为工业准备了金融制度基础。……至1600年,大约2/3的英国旧贵族在财政上入不敷出,他们所构成的社会上层结构已接近解体的边缘

——龙登高《为什么不是西班牙而是英国完成制度原创——兼及明清中国的讨论》

材料二   政治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制度的专制统治,而工业革命则彻底改造了英国社会。在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相辅相成下,引发了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使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产生了巨大变革。

——摘编自《对工业化的重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等

材料三   工业革命后,其(资本主义)扩张是建立在占据工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之上。英国依靠其商品和重炮轰击其他民族国家闭关自守的大门,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占领大量殖民地,建立起“日不落”的庞大殖民帝国。……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变革性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对整体世界的影响。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下半叶,德国对教育事业进行全面调整,以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到1890年左右时,文盲率已经下降到1%以下。德国的企业率先建立起了相应的、与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实验室。许多新发明和新发现都是在这些与生产直接打交道的企业所属研究机构中完成的。各高等学校在科研方面与生产前沿挂钩,高校在研究和教学统一的原则下成为各种研究的中心。国家在科学技术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19世纪七十年代后)德国工业革命发展速度远超英国,这主要得益于德国工业具有后发优势,少受旧工业束缚,还可直接利用英法先进的技术,同时借助于这一时期德国在关键产业及其核心技术方面具有的优势,建设以电气化工业为核心的新兴工业,改变了产业结构。

——摘编自邢来顺《德意志帝国时期科技发展特点及其成因》等

材料二   19、20世纪之交,德国工业中心的上空长期为灰黄色的烟幕所笼罩,时人抱怨说,严重的煤烟造成植物枯死,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昼也需要人工照明。德国工业区的河流也变成了污水沟。德累斯顿附近的穆格利兹河因玻璃制造厂排放污水变成了“红河”;哈茨地区的一条河流则因铅氧化物的污染毒死了所有的鱼类。1892年,汉堡市还因水污染而导致霍乱流行,使7500余人丧生。到20世纪初,那些对污水特别敏感的鱼类在一些河流中几乎绝迹。

——摘编自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下半叶德国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国工业发展中环境污染的危害,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2024-04-24更新 | 10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00年,亚洲是全球中心,人口和经济均占世界总量的65%。1900年,深受欧洲殖民掠夺之苦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停止了发展的脚步。欧洲凭借着经济、军事等优势成为全球的主导,人口占世界总量的27%、经济占世界总量的47%。全球1/5的土地和1/10的居民已归于欧洲列强的各个帝国的版图。

——摘编自【美】杰弗里·萨克斯《全球格局的演变》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洗劫”,欧洲所属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此起彼伏,社会发展尽显疲态,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即欧洲作为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战后综合实力最强大的超级大国。美苏之间的对抗和竞争关系并未引发全面的热战,而是以冷战这样的特殊形式进行的。第三世界成为美苏争夺的对象,但是有独立的发展。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亚大陆的所有重大问题,“没有美国的参与或有悖于美国的利益,都无法得到解决”。至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摘编自颜旭《百年大变局》等

材料三 世界多极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进程,呈现出不断深化发展的趋势。当今世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朝着趋于均衡的方向发展。与旧国际格局相比,世界多极化更能体现国际社会对公平正义与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契合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深层次需求,更有助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

——摘编自金鑫、林永亮《共同推动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成为“全球的主导”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国际格局发生的变化及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际格局演变的认识。
2021-07-18更新 | 12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瘟疫传播的原因,在秦以前,大都认为是鬼神作祟,所以用傩逐疫。东汉张仲景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的原因,即“瘴气说”。隋代医学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疫”具有传染性。明末医学家吴又可亲自参与了崇祯年间的疫病救治,指出瘟疫是由天地间的“杂气、异气、疠气”所致,不同的气导致的疾病不同,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中医也提出一些防治瘟疫的经验方法,例如,在大寒大湿之年要小心瘟疫,防止戾气从口鼻而入,隔离病患,服用疏利祛邪的药物等。

——摘编自李今庸《中国古代对疫病的认识与防治》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进程中,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显现。公众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加之霍乱等瘟疫的频繁爆发,推动了政府干预公共卫生。30年代,英国出现政府干预控制疫情的迹象。从1841年开始,英国政府免费实施疫苗接种。1848年《公众健康法》是英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通过立法干预公共卫生,明确了国家和政府在维护公共健康中的职责和作用。1865年,开始着手组建以实验室为主的研究体系,该研究着眼于疾病病因理论和化学原理。为了规范防疫制度,1867年制定《防疫法》。这种科学的预防与控制疾病,推动英国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赵玉兰、吴俊《英国公共卫生运动的领导者:约翰·西蒙》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各大城市组织了大规模的卫生防疫宣传和环境卫生工程建设。同时,清除城市垃圾,消灭病媒昆虫,改善环境卫生。在预防肠胃系统传染病的饮水卫生、城市饮食卫生管理等方面,各地也做了不少工作。195197日,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贺诚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称:经过21个月的艰苦工作,全国范围内历史上的疫区、少数民族地区、国防前线、政治中心、交通要道及经济命脉等,各种疫病发病人数大大减少。

——摘编自李洪河《建国初期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瘟疫的认识与防治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开展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的意义。
2022-03-02更新 | 30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