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两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6 题号:136687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特别16世纪及其以后一百多年,是英国所谓农业革命时期,其主要内容为圈地运动和农业技术的革新。也是恰当此际,乡村工业获得空前发展,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新兴工业区。当时,不仅有奠定英国民族工业的毛纺织业,还有就地取材而发展起来的采矿、冶金、制盐、木炭、锯木等行业。其中的冶铁和采煤业,后来成为工业世界初期机械和能源的两大支柱。在此期间,英国新兴毛纺织业的产量翻了三番,不仅占领国内市场,而且大量出口,时有“衣被半个欧洲”之美誉,触角甚至伸到亚、非、美洲部分地区。生产组织形式也突破了分散的家内劳动制,形成“委托劳动制”。组织者或是毛呢商,或是工匠,前者提供原料而且拥有一定的资金,后者掌握了关键的工序。

——据王乃耀《十六世纪英国农业革命》等

材料二   在有着数千年农业文明的中国大地上,20世纪80年代涌现出一批农民出身的企业家,他们本是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庄稼人,现在却穿行于银行与市场之间,成为第一批过起都市生活或接近都市生活的乡下人。1987年,中国农村经济中,非农业产值第一次超过了农业产值,乡村企业崛起,标志着中国踏上了国家工业化的新台阶。中国乡村工业的出现,不完全是农产品剩余发展的结果,它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农村工业发展无论产权制度的完善,市场体系的发育,还是科学技术的投入、开发和普及,目前都处于欠发达状态。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乡村工业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20世纪80年代农村工业化的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为《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份大事年表

1800--1850年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剧增长

1811--1813年英国动用1.2万军队镇压捣毁机器的暴民

1842年埃德文·查德威克的《劳动人口的卫生状况》详细披露了曼彻斯特糟糕的生活条件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

1851年伦敦水晶宫举办首届世界博笕会

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下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一幅描绘英国工业城镇的围画


使用蒸汽机为动力的工厂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反映的三种历史现象,并说明其内在联系。
(2)如果把材料二用于研究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请分析说明材料二的史料价值。
2021-07-16更新 | 5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城市化运动主要出现在工业革命发祥地和工业化地区,工业革命发祥地多是近代早期的乡村工业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机械化工厂的出现,原有的乡村工业城镇发展为城市,对资源和人口的吸附力大为增强:原有的乡村工业村庄演变为工业城镇,原有的农民要么直接转变为城镇居民,要么移居本区域新兴的工商业大城市。这些地区后来一直是英国主要工业城市分布的区域。1851年,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人口已超过50%,基本完成了城市化。城市化的早期基本上是农村的城镇化,因为城市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农民移民,其次才是城市居民的自然繁衍。

——摘编自刘景华《农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与经验》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发展最耀眼,也是城市化特征最明显的城市是那些对外开放通商口岸。1895年底,中国总共对外开放26个通商口岸。这些开放通商口岸分布的区域,形成了一个以开放口岸城市为中转枢纽,各方面力量参与其间的广泛的贸易网络。几乎在西方国家将商业势力拓展到通商口岸的同时,中国内陆地区各种资源(人口、商业等)也开始了向通商口岸的集中。中国对外开埠通商后,口岸城市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们逐渐盖过了一些传统内陆城市的光芒。开埠通商既是对中国传统市场圈的改组,也是对国内资源的一次整合,更是对中国近代城市分布格局的调整。由此开始,口岸城市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某种均势。

——摘编自徐峰《商业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启动(1840—1895)》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与晚清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异同,并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化的意义。
2020-01-17更新 | 6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81920美国钢铁工业发展概况

时间平均年增长概况简介
1868—1880近40%1880年美国完成工业革命,钢铁产量从美国内战(1861—1865年)后的2万吨激增至127万吨。
1881—192010%20世纪初,第一次并购浪潮造就了控制美国65%钢铁产量的美国钢铁公司。

——根据李拥军《美国钢铁工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等整理

材料二1952年,在党中央“集中全国力量,首先建设鞍钢”的号召下,一支5万多人的基建大军以及号称“五百罗汉”的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集结鞍钢,迅速投入“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高炉)建设。“一五”期间,鞍钢先后恢复了第一、第二炼钢厂,新建了第三炼钢厂,1957年,鞍钢钢产量达到291.2万吨,生铁338.1万吨,钢材191.8万吨。除了鞍钢、武钢和包钢外,富拉尔基特钢于195710月建成设产。“一五”期间,中国钢产量从1952年的135万吨增加到1957年的535万吨。钢种从只能生产170多种发展到370多种;规格从旧中国的100多种增加到1957年的4000余种。过去无法生产的钢轨、无缝钢管、大型钢材、以及高级合金钢材等,到1957年都能生产,钢材自给率从5%提高到86%

——摘编自余扬斌《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钢铁工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8—1920年美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建国初期钢铁工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020-08-25更新 | 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