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两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 题号:1410328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德意志民族崇尚手工艺和技艺,受过严格训练而获得“师傅”称号是令人尊重的。18世纪80年代,德国开始进入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和加工。实科学校、专科学校和工业学校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职业教育学校类型。实科学校、专科学校接收有初等学校教育水平但不能顺利升学的学生,工业学校是半工半读学校,专为底层社会儿童开设。德国公民普遍认为,具有某种职业资格是实现人才社会价值的先决条件。国家在教育方面,大力投入经费,推动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当时德国的学校职业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门传授职业技能的学校,另一种是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星期日补习学校。

——摘编自黄日强《传统因素对英德职业教育的制约作用比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60年代,为了保护棉纺织业者的利益,英国国会通过法令,禁止东印度公司从印度输入棉织品。这一政策的变化对东印度公司冲击很大,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公司不得不对其经营方向作出相应的调整。17世纪,茶叶最初输入英国的时候,只有公贵族才能享用。18世纪中叶以后,在伯克郡斯特雷特利一个年收入约46英镑的六口之家,每周固定消费2盎司茶叶。

18世纪中叶以前,尽管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中国的贸易尤其是茶叶贸易有所发展,但公司在东方的贸易重心并不是中国,而是印度。印度的棉纺织品是公司经营的最主要的商品。18世纪60年代以后,公司逐渐将其亚洲贸易的重心转向中国,茶叶贸易成为公司最大宗的业务

——摘编自谢瑞育《1834年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茶叶贸易研究》

材料二   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饮茶成为了英国人享受悠闲的慢节奏生活的一种方式。英国著名的茶叶研究学者艾伦·麦克法兰甚至说:“中国的茶叶缔造了大英帝国,没有茶叶,就没有英国的工业革命,也就没有英国的现代文明。”

18世纪中叶,当英国东印度公司大力发展对华茶叶贸易的时候,清朝政府却实行严格的限制贸易政策。为了打破贸易地点和对象的限制,东印度公司汉文翻译洪仁辉就决定上京告御状,状告广州贸易制度的不合理。为安抚英人,清政府宣布各种规费一概删除,合并征收,但广州一口通商制度和行商、保商制度维持不变。1793年,当马戛尔尼首次以英国大使的身份访华,马戛尔尼使团的目标不仅仅是为英商排除贸易障碍,以便利英国对华贸易尤其是茶叶贸易的发展,而是要在国家主权平等的基础上彻底改变中英关系,但被清政府当作贡使接待。到19世纪30年代,很多英国商人都主张以炮舰对付“野蛮”的中国人。

——据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叶前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亚洲贸易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30年代英国对华茶叶贸易产生的历史影响。
2019-12-07更新 | 10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1500年前后,近代社会的曙光已出现,世界逐步走向一体。但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环境保护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重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材料二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材料三   1750年英国人口有1050万,1850年为2750万,1851年,城市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50.2%,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1)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与哪件事情有关?这一历史现象对世界有什么重要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什么地位?英国政府为此做了哪些努力?
(3),根据材料三,指出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并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2021-06-10更新 | 6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1945年成立以来,不断推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和高增长率。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外,美国的政治家和商业领袖还想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在他们的推动下,取消了阻碍跨国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在过去的25年间,合作场景的变化已经导致了大约5万家全球公司的诞生。

——(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现代经济”是指运用现代科技于生产活动的经济社会,在现代经济展开以前的经济称为“传统经济”。

中国之采用现代科技从事生产活动,始自19世纪中叶之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及与各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诚属不幸;但就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开放较多的口岸与外国贸易也使中国日益卷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借此与西方接触的增加,也使西方的现代科技得以传入,而用之于中国工矿交通各方面的发展。清末70年的经济也因而得以较快速地转型。尽管此一时期的一切活动距“现代经济”的目标仍然甚远,但毕竟跨出了一步。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的。
(3)围绕材料三,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19-03-02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