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86 题号:14237303
中国近代化既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探索史。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是洋务运动在什么口号下创办的企业?创办企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列举一位该运动在地方上的代表人物。
(2)与图片②有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的性质和思想上产生的深远影响分别是什么?
(3)图③人物是谁?他用哪一思想指导了革命?图④杂志的诞生,是哪一事件兴起的标志?
(4)请给以上图片所反映的内容拟一个恰当的时代主题。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2)材料一反映了作者什么进步思想?
(3)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的观点?你怎样理解他们这一观点?
(4)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5)材料三内容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
(6)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有什么重大影响?
2010-10-22更新 | 28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政府的官方译书活动始于1839年,当时作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在广州雇用一批翻译人员,翻译西书和报章上有关洋人的言论,并译有《各国律例》《四洲志》等书。《四洲志》在闭塞已久的社会中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大势的窗户。

同文馆于1862年在北京成立,这是中国官方的第一所综合性的外语学校和翻译机构。……译书内容以世界知识为主,包括各国历史、国际法和有关时论,自然科学方面的译著也有一些,但数量不多。

官方译书机构中,历时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是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于1868年6月正式开馆……译书以应用科学为主,据该馆自编的《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至1908年的40年中,共译书158种,其中史志、公法、教育方面的书18种,军事方面的书32种,商学书8种,科技书90种,附录10种中,除每年4册的《西国近事汇编》外,其余仍为科技书籍。

自中央设馆译书后,沿海地区相继仿行……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个官方译书系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商办民间私家出书剧增。……1897年10月,梁启超在上海开办大同译书局。1900年,留日学生成立了译书汇编社,接着又成立了科学书译辑社、湖南译书社等,仅1901—1904年,就译出各国史志以及哲学、法政、教育、外交、兵制、农政、矿务、工商、理化、卫生等各类书籍533种。

——摘编自陈志勇《译书与中国近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从鸦片战争时期到20世纪初中国译书事业的变化。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译书事业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9-09-01更新 | 12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各阶层的爱国人士展开了多种救亡图存的斗争。

材料一


材料二 近百年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新编》总论


(1)根据材料一所示表格,在ABC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任选ABC中的一个事件进行评价(要求:明确写出所选事件名称后再进行评价)。
2022-01-10更新 | 11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