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22 题号:14273150
儒家思想的发展及演变儒学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脉,在历史长河中儒学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不但首倡儒学独尊,而且把孔子的学说宗教化,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他给汉武帝上《天人三策》就是这一思想体系的具体说明,《春秋繁露》是其代表作。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他认为天给人类社会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人间的皇帝就是代天意进行赏罚的权威,“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此同时,他也企图假天之威,对皇帝的过分残暴加以限制。董仲舒还大力宣扬孔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他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三纲、五常是天的安排,是天的意志。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说,他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圣人生来性善,小人生来性恶,中人之性,可善可恶,上等的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中人经过“教化”可以变善,惟有下等的小人是命中注定低微卑贱,只能永远当牛做马和奴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在宋明理学思潮中,理学家在儒学理论创新方面,也十分典型。“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的创立,既符合社会政治方面的需要,又有其理论思维内在逻辑的必然。

——摘自黄钊《应当高度重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与宋儒学更新的历史背景之异同。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黄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孳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摘编自《汉书·黄仲舒传》

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走大本。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利类。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

——朱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董仲舒与朱熹君权观的差异。

材料二   欧洲北部各国的世俗统治者多半并不关心宗教改革的理论,而只关心这些理论作为他们控制教会对产和权力的斗争武器的明显价值……当他们决定取消教廷的司法权时,他们就必须寻找能够表明整个教会无权行使这种司法权的证据,这就使他们与路德及路德的教徒们有了共同点。

——摘编自【英】昆廷·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朱熹与路德的思想能被当时的世俗政权接受的共同原因。

材料三   社会契约绝不是要消除要消除自然的平等状态,相反,它是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状态所加之于人类身体上的不平等;这样,不管人类在力量与智力上是如何的不平等,人类也可以凭借契约和权利来实现平等的状态。

——卢梭《社会契约论》


(3)据材料三,指出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思想。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当时法国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4)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
2020-08-11更新 | 2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陆贾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假如)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之有?”高帝不怿而又渐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皆呼万岁,号其曰《新语》。

——摘自《史记》卷97

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事愈多,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天下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而用型太极故也。

——引自《新语·无为》

尧以仁义为巢……故高而易安,动而易固;……秦以刑罪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

——引自《新语·辅政》

材料二:(董仲舒)说:“圣王之治天下也……爵禄以养其德,刑罚以威其恶,故民晓于礼谊而耻犯其上。武王行大谊,平残贼,周公作礼乐以文之,至于成康之隆,囹圄空虚四十余年,此亦教化渐之而仁谊之流,非独伤肌肤之效也。”

——摘自《汉书——董促舒传》

材料三:新安理学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的核心是伦理纲常,倡导“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化之中,教育读书人廉洁自律”,做“忠臣”“孝子”。新安理学的观念在徽州女人身上留下的印迹是最为深刻的,徽州土地上的每一座贞节牌坊,都是封建礼教压迫妇女的历史存照。

材料四:扔弃传统(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旧道德)打碎偶像(孔子)全盘西化、民主启蒙,都仍然是为了使中国富强起来,使中国社会进步起来,使中国不再受欺侮受压迫,使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所有这些就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利”……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在如此严峻、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它要求的当然不是自由民主等启蒙宣传,也不会鼓励或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之类的思想,相反,它突出的是一切服从于反帝的革命斗争,是钢铁的纪律、统一的意志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了。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陆贾的治国思想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治国的基本观点。作为儒家学派的传承者,他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他倡导的儒家核心是什么?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新安理学的历史作用。
(4)在材料四中,李泽厚是否认为新文化运动达到了思想解放的目的,为什么?
2019-06-04更新 | 7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涵,历代儒家学者均有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

——董仲舒

材料二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培育了一批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重视与民休息的帝王,造就了许多体恤民情、敢于为民请命的贤臣良吏,孕育了众多敢于“为生民立命”、挺身为民众说话的思想家。民本主义理论高度适应了农业化推广、深化的文明趋势:以力农、重农为基调的生民利民主张和平均主义的经济原则,与法家的重农抑商观念相互呼应,推动定居农业和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达到农业化时代的极致水平;序上下、齐万民的教化策略与法家的刑治主义相互整合,······促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升华为农业文明时代最具制度张力与弹性的集权形态;重视民情民意的保民得民理念与墨家兼爱交利思想、法家富民强兵的耕战取向相互补充,形成了管理、凝聚广土众民相对有效的农业化治理模式。

——摘编自刘慧娟《论中国的民本思想》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何不同,并分析董仲舒这一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2021-01-25更新 | 1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