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经济类热点 > 人口问题与人口迁移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1 题号:144205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已占领美洲大陆近三分之一的土地,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在伊比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以后欧洲白人继续移入,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后来形成了布尔人,即今天南非的阿非利堪人。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发韧于新航路开辟时期,迁延久远的大移民,包括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深刻地改变了美洲、大洋洲、南非的人种、民族结构,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世界,客观上推进了全世界的物质和人文大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文化的融合。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族群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9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变革是中国传统社会历史上的重要变革,实现了春秋战国以后的又一次社会转型,使中国传统社会进入齐民社会阶段。较之此前的汉唐世族地主社会,齐民社会具有社会等齐性、契约普遍性和社会流动性三个方面的进步特征:社会等齐性意味着社会特权阶级大大缩小了,社会身份趋于等齐;社会等齐性为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创造了前提条件,导致契约的普遍化,并使人们摆脱了身份的束缚,可以自由地迁徙并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这就大大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更重要的是,齐民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相对平等的竞争条件,亦即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可以上升的途径。这就成为齐民社会较之汉唐世族地主社会进步性的基本内涵。

——摘编自高德步《唐宋变革齐民地主经济与齐民社会的兴起》

材料二 近代以来,伴随着家庭变迁的是阶级结构的裂变与改组,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大阶级的诞生。资产阶级的成分比较复杂,多由买办、商人、地主、官僚转化而来,买办阶层在近代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阶层,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势力的产物,其在为洋行服务的过程中广泛接触了外部的思想和文化,尤其积累了一些经营管理方面的新经验、新方法,在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买办也远远走在其他阶层前面,他们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先行者和推动者。洋务运动后,官场掀起办理新式企业浪潮,一部分官僚向资产阶级转化。另外,地主、商人多有改而开办近代企业,加入资产阶级行列者。与资产阶级相伴而生的是产业工人,他们来自破产的农民和城镇贫民

——摘编自栾爽《震荡与冲突:近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齐民社会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齐民社会与中国近代社会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2020-02-02更新 | 8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印第安人来说美洲不是新大陆,4万年前就有了他们生活的足迹。在被欧洲“发现”前,占美洲原住民绝大多数的印第安人大约有4000万人,其中在拉丁美洲约2500万人。欧洲人和非洲人陆续来到美洲,到17世纪中叶拉美的印第安人为950万人……1935年,南、中、北美洲的白人移民分别为4090万人、690万人、12430万人,而黑人移民则分别为1870万人、840万人和1240万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人口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2021-05-14更新 | 9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参照物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马来半岛等地。而广义的南洋还包括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

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直到1949年,移民人数飙升,仅1922年至1939年间,从厦门等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过500万人。

进入21世纪,中国人下南洋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但原因和动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事实上,中国正在经历又一次大规模“海外移民潮”。富裕阶层和知识精英成为新一轮移民的主力军。

——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采用一个合理的时间尺度,对中国人下南洋的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做出合理解释。
2022-05-31更新 | 1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